这个“妈妈”不寻常 双手托起新希望 ——记新郑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刘亚琳 本报记者 杨 须 王 婷 通讯员 杨东红 文/图
交谈时语重心长,问诊时和蔼可亲,查体时耐心细致……她是患者眼中亲如家人的“刘妈妈”;一身朴素的装扮,温和的笑容,她是年轻医务人员口中爱操心的“刘主任”。她,就是新郑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刘亚琳。 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近30年,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对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高危妊娠、各种产科并发症的抢救治疗能力,刘亚琳已记不清自己迎接了多少新生命的诞生。 周而复始的坐诊、查房、手术,有喜悦、有委屈、有焦急,也有揪心。与其他科室不同的是,每一位来到产科的人,都会对新生命的到来充满期盼与欢喜。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加。因此,只要医院一来电话,不管三更半夜还是风雪雨天,刘亚琳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回科室。她深知,自己要去守护的不仅仅是产妇的健康、呱呱降生的婴儿,更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与期盼。 为此,她从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一次次用责任和精湛的医术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用真诚和对细节的注重来感动患者及家属,也用类似妈妈一样的爱心,让身边的年轻同事对她敬重有加。久而久之,“刘妈妈”这个昵称便在患者之间传开了。
一颗热心,赢得贴心“刘妈妈”的称呼
2016年10月,有一个身高1.7米的产妇,骨盆宽大,产前估计胎儿为巨大儿。产妇怕痛,说啥也不愿意尝试顺产。其家人就找到刘亚琳,希望能够进行剖宫产。 刘亚琳经过耐心沟通、安慰,缓解了产妇的焦虑情绪后,鼓励产妇试产。当天下午快下班时,该产妇进了产房,而刘亚琳并没有离开,守护了整个产程,一直到凌晨4点该产妇顺利产下一个4.5公斤的大胖小子。产妇一家人乐坏了。 “这个产妇自身条件好,个大、胯宽,不在剖宫产考虑之列。”刘亚琳坦言,“剖宫产其实后患很多,除非有医学指征等特殊情况,否则我们不建议孕产妇剖宫产。”而当刘亚琳走出产房时,天也快亮了。第二天还要上班的刘亚琳算是来了一个“连轴转”。 2018年,该产妇又来该科住院分娩二胎。当她在产房、病房听到护士、医生都亲切地喊刘亚琳为“刘妈妈”时,该产妇就给刘亚琳发信息说:“大家都喊您‘刘妈妈’,我能不能也喊您‘刘妈妈’?见到您我就觉得安心,您真的就跟我的妈妈一样亲。” “孕产妇很辛苦,我觉得就是要给她们一个贴心的安慰,从孕期保健及产前检查等多个方面,都要对她们的关心多一点儿,尽可能让她们开心、满意地生产。”听到很多孕产妇喊她“刘妈妈”时,刘亚琳开心地笑了。 刘亚琳把每位年轻的孕产妇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孕产妇不管何时打电话,她都会随时接听并给出中肯的建议。针对恐惧疼痛而想剖宫产的孕产妇,她总是尽可能地安慰劝说,并讲解自然分娩的诸多好处,使得很多起初要求剖宫产的孕产妇都选择了顺产;而针对一些巨大儿等剖宫产指数高的孕产妇,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她会尽可能满足孕产妇及其家人顺产的意愿。另外,针对一些高龄、高危孕产妇的困惑及担心,每次刘亚琳都会细心解释,缓解她们的焦虑。 两年前,一位李姓产妇找到了刘亚琳。原来,该产妇有过一次剖宫产,但因为是疤痕体质,术后腹壁上的疤痕很宽,增生明显,实在不好看。特别爱美的李女士就在剖宫产的疤痕上纹了一朵牡丹花。手术前,李女士再三强调想保留这朵花的完整。为了尽量满足李女士的愿望,刘亚琳就在原有疤痕的基础上做了切口,把孩子安全取出后,平时三五分钟就能完成的腹壁缝合,她这次整整用了半个多小时,最大程度保留了花朵原来的纹理。出院时,李女士特别开心,“刘妈妈、刘妈妈”叫个不停。从这之后,每年葡萄成熟的时候,李女士总是会带着从自家地里剪下来的新鲜葡萄来看望刘亚琳。 像李女士一样,不少孕产妇在这里生完孩子后,就和刘亚琳成了朋友。同时,刘亚琳也多了一个个“女儿”。刘亚琳很珍爱这种情分,但作为一名医生,她觉得自己干的就是这个工作,没啥值得说道的。 科室医生高慧说,每当她们下夜班,“刘妈妈”总是会把早点给她们准备好,就像妈妈一样贴心;张彤护士说,“刘妈妈”特别会关心人,但凡谁有了病,“刘妈妈”就会全程陪同帮忙;护士长沈丽娟说,“刘妈妈”为人很随和,在科室威望很高,跟着她工作很舒心、很踏实。
一双巧手,助力危重孕产妇圆梦
“生孩子这事儿,一般都是比较急的,说没事时一切风平浪静,说有事时风云突变,转眼间就要进手术室。”这是刘亚琳工作多年来最大的感受。 生过孩子的妈妈们也都知道,不到最后一刻,是顺产还是剖宫产,谁都说不准。在一般情况下,刘亚琳都会很顺利地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她天天劝产妇们“能顺产就顺产,坚强点儿,坚持就是胜利”;但如果遇到胎心不好、脐绕颈、巨大儿、胎位不正等因素,考虑到母婴安全问题,她就会慎而又慎地进行评估,本着“能顺不剖”的原则拟定产程守护预案。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和胎儿的情况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候,危险瞬间就出现了。”刘亚琳说。 2017年5月,刘亚琳接诊了38岁的妊娠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龄产妇徐女士。当时徐女士的血压高达15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胎儿大约4公斤的样子。“您这个产程会很艰难。”刘亚琳跟徐女士沟通,并建议尽快进行剖宫产。但是徐女士和家人直接拒绝,他们认为“这次剖了下次还得剖”,所以坚持顺产。 刘亚琳很理解产妇和家属的心情,她耐心地向产妇和家属进行解释,把可能出现的巨大儿难产、产后大出血等危险因素一一告知。但徐女士及家人依然要求试产。 产妇进入第一、第二产程时还算顺利,但等到第三产程时,孩子刚出来一点,产妇突然大出血……为了产妇的安全,刘亚琳立即进行输血、应用缩宫素等常规止血治疗,并通知了新郑市人民医院妇产院中院副院长王丽红。在抢救过程中,产妇流血不止、烦躁不安,并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在和王丽红商量后,刘亚琳果断决定:立即进行子宫切除术。征得家属同意后,子宫切除术顺利进行,产妇病情逐渐得到控制,转危为安。整个手术期间,光输血量就达3200毫升。 一位从外地赶来的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心脏病的产妇,因出现心衰症状,准备自行打车转往郑州的医院,结果走到新郑市南郊附近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随后意识丧失。 新郑市人民医院120急救车到达现场时,产妇已处于休克状态。让刘亚琳记忆犹新的是:当产科医生过去会诊时,急诊人员正在为心跳骤停的患者做心肺复苏抢救;胎儿宫内窘迫,胎心每分钟只有四五十次。 紧急关头,新郑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科、产科、心内科、麻醉科等科室专家会诊后,当即决定,在抢救产妇的同时剖宫取胎。 刘亚琳和新郑市人民医院妇产院中院的付晓芳、王丽红等专家默契配合,用最快的速度将胎儿取出。当时,胎儿已是重度窒息状态。产妇那边的抢救也在紧张进行。幸运的是,大人和孩子都保住了,家属激动得跪地感谢医务人员。 “手术室就是一个险象环生的地方,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刘亚琳坦言,遇到危急重症情况并非每次都能安稳度过。 32岁的李女士生产二胎时,从鬼门关捡了条命回来。因凶险性前置胎盘,李女士在手术中出现大出血,经过应用缩宫素、缝扎止血等多种措施后仍出血不止,最终切除子宫才保住了一条命。 与李女士境遇差不多的陈女士,却因没能保住孩子而后悔不已。因为陈女士是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保胎治疗两天后情况好转,家属非要出院回去待产。刘亚琳在综合评估后,建议陈女士立即剖宫产终止妊娠,因为陈女士的身体状况只是在药物控制的情况下暂时好转,在家里一旦有个闪失……但不管刘亚琳怎么劝说,家属执意要求出院。 第三天早上天不亮,陈女士因持续剧烈腹痛阴道出血,被急救车拉回医院时已经失血性休克,胎死宫内。根据临床经验,刘亚琳等医生考虑是高血压性胎盘早剥……立即进行急诊手术剖宫取胎、止血、探查子宫,见子宫变成紫蓝色且出血不止,诊断为子宫卒中,需要立即进行子宫切除术。 从医近30年来,刘亚琳已记不清自己抢救过多少重症孕产妇。每次在把孕产妇和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那一刻,她觉得多么辛苦都值得!“惊天动地的事情谈不上,很多妊娠并发症的孕产妇得到成功救治,都需要多科室医务人员的密切合作才得以成功。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刘亚琳说。 作为产科主任,当年轻医生遇到治疗上的疑问和难题时,她都倾囊相授;对难度较大、操作要求高的手术,更是重点示范讲解。科室医生李耀光说:“‘刘妈妈’虽然在生活上对我们和蔼可亲,但是在医疗质量上,那可是铁面无私,眼里揉不得沙子,严得很!”
一身正气,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手术最多的时候,不能按时吃饭是常事,我们常常下午甚至晚上才吃上午饭。”但刘亚琳说,忙点儿不算啥,因为产科相对较特殊,医务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遇见紧急情况时必须立即进行剖宫产,以确保母婴生命安全。 记得有一年夏天凌晨1点多,刘亚琳随120急救车接诊一位臀位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的产妇。因脐带脱出后受压,胎心变慢,于是刘亚琳当即让产妇采取膝胸卧位,并用手一直往上推着胎儿,怕脐带压迫时间长而导致胎死宫内。在赶回医院后,刘亚琳第一时间为产妇进行了手术,确保了母子平安。 幸运的是,该产妇家离医院比较近,也就10多分钟的车程。“从接到产妇到进入手术室,我们总共用了15分钟。否则,孩子肯定保不住了。”产妇一家人感动不已,一定要表表心意。面对家属硬往手里塞的红包,刘亚琳委婉地拒绝了。 针对孕产妇家属在手术前送的红包,刘亚琳一般都是婉言谢绝,真是推不掉的就先收下,等手术结束后,再到病房以给孩子红包的名义退给他们,或者让护士长退还给他们。 刘亚琳说,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患者安心。如果当时执意不要,患者会觉得你看不起他们,或者认为是不想帮他们。“最终结果是绝对不能收,红包都会如数退回,这是咱做医生的底线!” 正直、热心、有人情味儿,这是一位医者至高的境界。多年来,刘亚琳一直是这么做的。 有一次,一名智障产妇,来院的时候浑身酸臭,刘亚琳在给予产妇生活帮助的同时,耐心地为产妇清洁身体及外阴,帮助其度过产程;一个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因为颅内压比较高,在抢救过程中,喷射性呕吐了刘亚琳一身,加之烦躁不安,还踢了刘亚琳好几脚……即便这样,刘亚琳依然温暖亲和。在工作中碰到家属不理解、着急发脾气时,刘亚琳也总会用她那“刘妈妈”式的笑容和温和的处理方式来化解矛盾。 早在10多年前,刘亚琳还在妇科工作时,曾经一晚上遇到4个宫外孕病例。其中一名患者下腹疼痛、手足发凉,伴有恶心、呕吐,阴道持续少量出血,急需手术。然而,当患者的爱人得知值班的麻醉师是男性时,说啥都不愿意让患者接受治疗。紧急关头,刘亚琳快速为患者讲清楚危险所在,这才及时把手术做了。“要是再耽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一种情怀,感恩家人无怨无悔的支持
因时常有突发性手术,加上一些常态化琐事需要处理,产科的医务人员每天都忙得跟陀螺似的,刘亚琳也不例外。繁忙的工作让她不得不压缩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有时候,刚下班回到家,来不及休息,医院手术室一个电话打来,她便要立即赶回医院。 “最大的遗憾是对家人的亏欠。”刘亚琳说,“丈夫常说我是个合格的医者,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 “家务活儿我几乎就没干过,也没时间为老公做饭;婆婆患癌症住院,我也就是下了夜班才有时间去看看;爸妈80多岁了,我两三周才会抽空儿去看一眼,我觉得自己真是不孝顺。好在父亲也是医生,能够理解我、支持我。”谈及家人,刘亚琳的眼眶瞬间红了。 “前段时间,老公因腰椎骨折就住在我们医院,我都没时间照顾。”刘亚琳有点儿愧疚,“在善待家人方面,我做得很不到位。在单位,我一穿上那身白大褂,立马有了责任感,干再多的活儿也不说累;可一回到家,松口气,啥都不想干。好在我明年就退休了,那时就可以弥补一下对家人的愧疚了。” 多年来,刘亚琳默默付出,为科室倾注了全部心血,在无微不至照顾好患者的同时,也把科室当成了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她是凝聚力、向心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精医为民”,更诠释着“让患者方便、让患者放心”的团队服务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