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事珥》记述中医药 □李金钢
《西事珥》是明代魏濬在履职期间,以目睹耳闻为发端,经过悉心研究、缜密考证之后而撰写的一部综合性书籍。全书共8卷,6.7万余字,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山川地理、风俗、时政、人物、逸闻趣事、物产草木、中医药等,是了解明代粤西地区社会面貌的小百科全书。 魏濬(1553~1625年),字禹卿,号苍水,福建省松溪县城关人。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曾任户部观政、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山西司郎中,广西提学佥事,湖广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涉猎广泛,博学多才,著述颇丰,诗文享有盛名。其中,《易义古象通》被收入《四库全书》。 在《西事珥》中,魏濬从治疗瘴疠之气、中药材的应用与功效、偏方疗疾等方面,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广西地区民族医药的真实情况。
治理瘴疟之害
明朝,广西地区瘴气肆虐,虫蛊为害,严重地危害着百姓的健康与生命。人们不断探索患瘴之因、治瘴之术、疗瘴之效,并且逐渐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涌现出一些名医大家。诸如:张景岳有瘴气论证、瘴疟论、瘴气治瘴续说、瘴气论外备用方等论述;吴有性创立了温疫学说;郑灵渚《瘴疟指南》为我国古代治瘴的集大成者。此外,邝露《赤雅》亦有药治、针治热瘴的记载。 《西事珥》记述了治瘴的基本方法,“宜温中固下,升降阴阳,及炙中脘气海三里,或炙大指及第五指,皆能止热,试之屡效”。“以生姜、附子作汤……若脉实非上热下寒,面色白睛赤黄,则不可滞也”。食槟榔除瘴气,取其下气、消食、祛痰,一时快利。“然脏气疏曳,一遇当下之症,则虚羸而不能堪。如大柴胡汤及麻黄金、沸草散、青龙汤之类,皆不可轻用”。 《西事珥》详细记载了宋代医学家李璆治疗瘴疟用药、疗效等案例。李璆于绍兴年间在广西苍梧居住之时,当地许多人感瘴一病不起。他询问后得知患者所服药物,基本上是麻黄、柴胡、龟甲及白虎汤之类。李璆举家染瘴卧病在床,自己亦颇为严重。他“悉用温中固下,升阴阳正药,及炙中脘气海三里,治皆不损”。两位仆人患瘴在身,胸中痞闷烦躁。一人昏昏不省人事,另一人“惟气清凉利脘膈”。他明辨病症,认为皆上寒下热,以生姜、附子作汤,令患者服之,即日皆醒;翌日早晨,给患者各服丹砂1粒,遂能食粥;后来,又用了一些正气平胃药,病人渐皆愈复,家中数十口人,无一人因误诊乱医而致危重。李璆还特别提醒“凡病烦躁,但问能食水否,若反畏冷,皆上有虚热,非真热也,皆宜如前治法”;并指出,沈括治疗瘴疟的方子,用七枣汤、乌头七颗七泡者,治法正与此同。
论说药材功用
《西事珥》记述了当地一些动植物的药用功能,实属可贵。诸如:山羊血,能治跌扑伤损及诸血症。刺取山羊之血,乾而藏之。遇有药用,以一分许调酒,饮之神效。山獭,其骨能解箭毒,研其骨少许敷毒处,即刻见效。山獭也是补助要药,号为“插翅”。当地人视山獭为宝,以致“私货出界者罪死”。地蚕,以块茎入药。对于中蛊者,当地人有特效的解毒方法。或用三七末,荸荠或用白矾及细茶等分为末,每服五钱(1钱=5克),新汲水调下,得吐则止。我国许多地方逢端阳节必饮菖蒲酒,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头明目、轻身坚骨之功,常服可延年益寿。魏濬从藤州(今藤县)民间一家数口饮菖蒲酒致死的事件中得出结论:南方人不宜多饮菖蒲酒。他认为,菖蒲极热,酒又热,皆有厚毒。饮之“如火得膏,熏炙闷郁而死”。蒟,实如桑椹,以蜜藏之,辛香调五藏。魏濬认为,“物生于气之中者,必其气有以胜之,此说良是。金蛇、白药生于毒而能治毒,牡蛎,蚬蛤生于湿而能治湿,皆取其气之能胜以胜”。 《西事珥》还记录了一些与中医药相关之事:在泗城州(今凌云县)里,有人使用雄黄屏风、护衣。春天之时,土著妇女相聚“歌啸山谷,采药拾菜”。嘉靖年间,有人采到“径至尺八寸,有光者,有轮晕”之灵芝。有以疾告黄鲁直者,他立刻从囊中拿出上好之药给予患者。有人说:良药可惜,以啗庸人。他笑而答之:有不庸者引来,闻者绝倒。魏濬从现实生活中观察总结了一种社会现象:“良医治富贵人及聪巧者,鲜效;而治平民者,常效”。究其原因,涉及医患关系问题,这与富贵人及聪巧者就医却不信任良医、平民者求医而充分信任良医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者供职于西安工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