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学中医,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黄花菜的故事
玫瑰花
茵陈
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
《西事珥》记述中医药
1
11 1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学中医,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学中医,为什么要背诵经典?
□宋 阳

   刚开始跟随恩师臧云彩学习时,在中医方面,我就像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总是在臧老师看病的间隙提出各种问题。面对我的提问,臧老师说:“你现在什么都不要问,如果你想跟着我学习中医,就先把《伤寒论》原文背会。背会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再问我。”
苦于背诵
    于是,我就开始背诵《伤寒论》。几天后,我实在背不下去,再次问臧老师:“老师,《伤寒论》的内容实在晦涩难懂,我读不懂什么意思,背起来更困难!能不能先给我讲一讲大致意思?或者推荐一些注解的书籍?”臧老师说:“现在,我不方便给你讲,你也不要看注解的书,先背完《伤寒论》再说。”
    看来,臧老师下定决心了,背不会《伤寒论》什么也不会给我讲。我和很多师兄、师弟、师妹一起,开始了痛苦而艰难的背诵《伤寒论》的征途。
    转瞬间,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我们基本上将《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背诵下来了。那天晚上,我走到图书馆,想着近一年基本上都是在背书,也该看点儿其他书籍了。于是,我找了宋代朱肱撰写的《类证活人书》,开始翻阅起来,看着看着,我感觉整个身心仿佛“苏醒”了,书中所讲的大部分知识我都很熟悉,我没看过这本书啊!我一直在背《伤寒论》,怎么会知道呢?我思考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知识都是我在背诵《伤寒论》时学习过的。难怪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跑到臧老师的门诊进行汇报。待我汇报完,臧老师说:“明白了吧?这就是我一直要求你们背诵经典的原因。《伤寒论》是张仲景留给我们的知识宝库,历代医家研究它、探索它,每个人得到的体悟都不同。如果我给你们讲解,你们就会先入为主,那么你们得到的可能只是我的理解;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们看注解书,你们得到的也只是那些书籍作者的理解;你们了解到的,都不一定是张仲景的原意。只有让你们熟练背诵《伤寒论》原文,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悟,那么你们所得到的东西,才是你们自己的东西。我教给你们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中医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将来你们毕业了,自己走上临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跟随臧老师坐诊时,每当遇到疑难杂症,臧老师问诊、把脉之后,总会要求我们轮流把脉,随后开出处方,并且要背诵出所开处方的相关条文,讲出开方的辨证依据。有时候,我们所开处方与臧老师意见不同,我们也会据理力争,不是我们不尊重老师,而是因为对于经典反复的背诵,赋予了我们无比强大的信心。这时,臧老师不但没有责怪我们,反而提出表扬,有时臧老师会采用我们提出的建议。当时不免有一些年少轻狂的得意,却从未想过此举背后,是臧老师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和包容。
得益于多临床
    臧老师从来不会给我们讲哪种处方对什么病疗效好,一直强调的是辨证。记得有一次,臧老师诊疗闲暇时,突然问我们:“如果一个患者头发很油腻,是哪儿的问题?应该如何治疗?”几位师兄弟七嘴八舌,有说阳虚湿盛、有说肝血不足、有说湿热内阻……臧老师对所有的答案都否定了。这时,臧老师说:“你们见到患者了吗?你们根据什么辨证的?”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臧老师是用这样的方法,告诉我们要坚持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啊!
    刚开始背诵时,我们也会遇到周围的亲朋好友让我们给他们看病,本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时不时开出几张懵懂的处方,竟然疗效明显。
    记得那时候,老家一位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求诊于我,当时他的上眼睑下垂,眼睛已经快睁不开了。详细问诊之后,我发现患者有平素喜汗出、肩背强困等症状,顿时,脑海里就浮现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的条文,于是给患者开了3剂桂枝加葛根汤,寥寥几味药下去,患者眼睛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
    这些医案对于初涉临床的我,心中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很多时候,患者是不会按着条文去生病的,患者来了我们会问:你出汗吗?正常!你口苦吗?没有!恶心吗?没有……六经提纲快问完了,还是没问出来个眉目,这个时候就难免手心冒汗、心中惴惴了。于是求教臧老师,臧老师的回答还是简短有力:“继续背!”
    因为之前尝到了背诵的甜头,我背诵累了,就读原文。臧老师要求我们用心去读,而不是刻意地去思考这个条文是什么意思。在背诵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就有了一些神奇的体会,当读到某些条文的时候,突然之间就明白了张仲景想要告诉我们的条文背后的东西,那一条条看似枯燥无味的条文,仿佛变得立体而形象了。比如读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脑海中仿佛就出现了一个立体而透明的人,其中的阴阳正邪二气在其体内运转着、交战着,误用下法之后,邪气欲入里,而其正气则奋起抗争,所谓的“其气上冲者”不正是正气上冲以抗邪的表现吗?这一切欣喜的体悟,在没有熟练背诵之前是没有的,我想这也许就是臧老师所说的“只有熟练地背诵原文,才有可能去真实理解原意”。
痛定思痛,我开始背诵经典
    我刚开始坐诊时,经过周围的亲朋好友慢慢地“以身试法”,发现我这个小大夫的“法”还算可靠,于是就会慢慢地推荐他们的朋友过来看病。随着患者的逐渐增多,我对于经典的诵读和学习也慢慢地松懈了。一方面是逐渐增多的患者,另一方面是学习的懈怠,一增一减之间,缺陷就慢慢地显露了出来,我发现临床时思路慢慢地开始匮乏,甚至有时候会有黔驴技穷之感,不得已只好套用以前的经验,应付开方,结果可想而知。面对患者慕名而来充满希望的眼神和治疗无效后失望而归的背影,我充满了愧疚。
    痛定思痛,我开始重拾经典。在门诊工作不忙的时候,我会打开《伤寒论》读上几段或者背上几段,因为这些都是烂熟于胸的东西,感觉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但是也坚持了下来,心中想着就当我这是念念经为患者祈福吧!在这些“漫不经心”的学习中,我发现临床的灵感竟然又奇迹般地回来了,那是一种对患者的精神气色、言谈举止的整体把握,这时开出的处方却有着神奇的疗效。
    记得曾经治疗过一个卵巢囊肿的患者,囊肿大约有4厘米×5厘米,当时开了3剂药,然后患者就没消息了。过了几个月,患者再次来看其他病时我想起来了,于是就问她的卵巢囊肿怎么样了?患者说吃了3剂药实在是嫌中药麻烦,准备去做手术,结果到医院一检查,卵巢囊肿消失了。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多了,我就试着去揣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奇效果,想得多了,慢慢地就明白了:这是我们熟练背诵经典医籍之后的收获。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