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两则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失眠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单方验方
口腔溃疡久治不愈坚持戒酒病痊愈
清热解毒利于手足口病防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主任孙同文:腹痛也会引发急性心梗!
1
11 1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两则
 

河南省中医院 刘爱民

    皮肤瘙痒症,中医称为“风瘙痒”。“风瘙痒”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该病为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为特征,以中老年人为多见,但年轻人也时常发生。该病诊断容易,但证候复杂,远不是“血虚风燥”一证可以囊括。
    笔者认为,其瘙痒有虚、实、寒、热、燥、湿之分,辨证时应结合季节、体质、情志等诸多因素,四诊合参,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一
    张某,男,26岁,自诉半年来全身皮肤瘙痒,无皮疹、皮损,每日晚间皮肤瘙痒,曾服用多种抗组胺药和中草药未见疗效。现除瘙痒外,无其他明显异常。
    诊断:皮肤瘙痒症。
    辨证:患者仅在晚间瘙痒,舌淡红而胖,苔薄白,脉滑。脉滑为青年男子常脉,其实属于“无证可辨”,此类多因营卫不和、风邪作祟。故从调和营卫治手治疗。
    处方:桂枝汤加味。
    处方成分:桂枝10克,白芍15克,防风15克,地肤子30克,白鲜皮30克,炙甘草9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共5剂,水煎,每日服用1剂。
    二诊:患者用药后瘙痒减轻一半,舌稍淡,苔薄白,脉同前。原方加当归12克,5剂。患者用药后瘙痒止,痊愈。
    按:本例辨证资料殊少,但诊疗具有一定的意义。《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感受风邪导致营卫失和,病情轻者症状、体征均不明显,故临证时确有部分患者“无证可辨”。凡此情况,患者只要没有明显热象,均可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则风邪自去。
案例二
    乔某,男,80岁,自诉半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腰、腹、臀部瘙痒,无皮疹,外搽药效果不佳。患者在症状出现7天后来就诊,确诊为皮肤瘙痒症,以疏风除湿、清热止痒中药7剂,配合依巴斯汀片口服,瘙痒减轻,但瘙痒面积增大。舌淡胖,苔薄白腻,脉尚可。
    诊断:皮肤瘙痒症。
    辨证:患者病程虽短,但病机却并不简单。前期以疏风除湿、清热止痒中药,疗效不佳,方不对证,应更换思路,重新辨证。患者年已八旬,且舌淡胖,苔薄白腻,乃阳虚湿蕴之征。阳虚湿蕴,不能温分肉,肥腠理,风邪、湿邪易于侵犯,故瘙痒也。
    证属:阳虚湿泛,气血虚弱。治疗当温阳化湿,养血祛风。
    处方:桂枝10克,制附子6克(先煎),苍术15克,川朴9克,云苓20克,当归15克,鸡血藤20克,白芍15克,防风15克,白鲜皮3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共10剂,水煎;依巴斯汀片10毫克;每日1剂,睡前服用。
    二诊:瘙痒减轻,部位局限于腰带处,舌脉同前。继服原方7剂。
    三诊:瘙痒白天已止,原方加雷公藤,又连续服用40剂,瘙痒完全消失。
    按:皮肤瘙痒通常以血虚风燥者居多,本例则属于比较少见的阳虚证。本例治疗初期以一般疏风除湿、清热止痒治疗,虽联合应用西药,仍疗效不佳。而后细加辨证,以桂枝、制附子温阳化湿,苍术、川朴、云苓健脾利湿,当归、鸡血藤、白芍养血润肤,防风、白鲜皮祛风止痒,君臣佐使配伍合理,切中病机,故7剂瘙痒减轻,范围局限,后加入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之雷公藤,虽停西药,瘙痒未再复发。可以看到,对于老年患者不仅要注意其气血亏虚的一面,还要考虑到阳虚的可能,疗效不佳时应重新仔细辨证。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