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激励中医药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
创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
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免费体检温暖长者心
“辨病—辨证—辨体质”三位一体治消渴
1
11 1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辨病—辨证—辨体质”三位一体治消渴
 

“辨病—辨证—辨体质”三位一体治消渴
□赵 璐  文/图

    袁占盈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遴选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他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以中医内科为主,兼做针灸、骨伤等业务。他先后师从著名骨伤科专家刘柏龄、中医理论家任应秋。他擅长中医内科,尤以糖尿病、关节病、脾胃病独具特色。袁教授主编和参编著作、主校的古医籍有十几部,主持和参研的科技攻关项目大部分通过鉴定并获奖,一些著作和科技攻关项目内容已被录入《中国高级医师咨询词典》《河南省当代名医内科学术经验精华》。
糖尿病与阴阳失调、脏腑失和、痰瘀阻滞有关
    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古今文献中记载了许多不同的学说,或从三消立论,或以脾、胃为主,或以肝、肾为本,对虚、实、寒、热、瘀各有阐述。近年来,在糖尿病发病脏器的探讨上,由“三消学说”演变而来的多脏器学说,是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袁教授多年研究中医各家学说,结合中医文献典籍、现代医家认识和长期临床实践,在糖尿病病因病机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理论。袁教授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调、脏腑失和、痰瘀阻滞有关,这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
提出“辨病—辨证—辨体质”诊疗模式
    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袁教授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辨病—辨证—辨体质”三位一体,这是符合现代临床实践、能够代表现代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证的诊疗模式,在糖尿病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
    同时,袁教授根据实践经验,将消渴病(糖尿病)按照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分为阴虚、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4种证型,这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消渴病虽然以多饮、多食、多尿(以下简称“三多”)和消瘦为主要特征,但是在临证时,患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出现,且又互为因果,在临床上很难分辨孰重孰轻;同时,又有一部分患者的“三多”症状不明显,或者不典型,或者出现变证,所以按照三消辨证分治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袁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消渴病按照八纲辨证,便于以简御繁,囊括绝大多数消渴病患者,比传统的三消辨证更符合临床实际,而且操作性强,疗效显著。
善于运用学术思想来辨证治疗
    中医学术流派纷呈。袁教授善于汲取各家学说之长,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形成独特的诊疗思想。同时,他摒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尤其推崇金元四大家学术成就。袁教授认为,各个时代医家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及辨治特色,与其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及就医群体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袁教授提出和畅枢机,升降有序;火郁发之,疏肝解郁;阴火为患,健运脾气;痰瘀相关,治有分合,以及脏腑兼病,法宜同调等治疗思想,这是他的临证思想之一。
经方、验方及用药独具特色
    一是善用经方加减。袁教授时常运用金匮肾气汤加仙灵脾、荔枝核等治疗糖尿病后期阴阳两虚证,多有肝肾等并发症之患者(阴虚与阳虚症状并见);阴虚证,以养阴生津为治则,用一贯煎加减;气阴两虚证,偏肾虚者,用芪连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黄芪45克,黄连12~15克),益气养阴滋肾;阴虚热盛证,基本治法为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方选人参白虎汤合一贯煎加减。另外,他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二是自拟验方。袁教授自拟益气养阴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偏脾虚者;以参连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兼瘀型;以温经通脉汤治疗糖尿病足等,疗效确切。
    三是擅长非药物治疗。袁教授在临床上除运用常用内服药物治疗外,还经常运用针灸、足浴等方法治疗糖尿病。比如取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天枢穴等穴位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隔姜温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疗效显著。
病证结合,融合中西
    中医与西医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也有相通之处,在临床治疗中应当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袁教授的指导思想之一。中医是整体医学,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医,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医的思维辨证治疗疾病。西医的一些检查手段与治疗措施可以供中医师参考,为中医师提供传统“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之外的诊断资料。对一些无证可辨的疾病,西医的诊断有助于指导中医师的治疗思路。现代药理研究有助于我们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袁教授认为,在临床上,只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融合中西,才能造福患者。
重视医案总结
    袁教授注重与患者沟通,认为随访交流、总结是提高医疗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他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现代医学技术为我所用。他认为,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工作者只有坚持不脱离临床实践,坚持辨证论治原则,提高疗效,才能提高中医的生存竞争能力,才能很好地发展中医。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