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 □张存谊
现代中医教育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中医药是中国原创的医学科学。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其独特优势,未来一定会在走向世界的发展之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如何培养真正的中医呢?现代的中医教育已逐渐向高层次培养发展,有了中医硕士、中医博士。通过5年的院校教育,3年的规范化培训,再加上跟名师,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比较全面。医教结合模式的推进,提高了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的水平以及学生的质量,培养出的学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欢迎。 中医药人才应熟练掌握经典理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临床实践,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便会有所提升。具体来讲,就是读经典、早临床、跟名师。经典是基础,是临床疗效的保障。读经典就是要深入研究、学习古籍文献,把古人的思想继承下来。早临床就是要早早地让中医专业的学生明白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为了增加学生对临床工作的感性认识,建议学生在学习中医的第一学年就要接触临床。当代名医都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并且在临床实践中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所以跟名师也是中医成才的一个环节。 目前,我国中医教育既有现代大学体制下的科班教学,又结合了师承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有优势。院校教育是基本,但是培养临床诊疗能力,名师指点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师承教育是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培养人才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中医药法》的颁布与实施,不仅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有力地推动了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法》第三十三条提出,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目前,中医药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模不够大;办学层次不够高;某些用人单位现在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重西不重中;教育机制、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育方式西化、中医思维淡化、中医临床能力弱化等。这几个方面使得中医药人才没能满足或者未达到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原有的阻碍,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培养中医药人才就要遵循中医药教育的基本规律。一个合格的中医师首先要建立中医特色的思维方式,还应灵活运用各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中医思维,需要强化中医理论教学,继承中医大家的临证经验,加上充分的临床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的差异,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尊重这种差异。比如中医的教科书只提供基本思路、方法,而不像西医教科书那样具有完整的诊疗规范体系。 重视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从某些中医药大学的培养模式来看,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西医课程学习,这样毕业以后到医院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西医专业的学生也要掌握中医药知识,知道哪些疾病中医治疗有优势,便于推荐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 在我国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中医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前提是中医的规范化、标准化。很多中医的治疗方法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但在现有科研条件下说不清楚机制,不能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我们应联合各国共同制定并推广中医药国际标准以及探索中医学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模式。 任何学科和疗法都有它的局限性。中西医融合,也正是中国医学在整个世界医学中的亮点。中医药研究要重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更要重视中医与其他学科的联合攻关。中医药研究有很大的潜力,应该遵古而不泥古,不仅要尊崇和继承中医理论,还要在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运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继承和创新中医药。 (作者供职于济源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