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四版:疾病防控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形势下疾控体系建设内容与发展方向
五联疫苗供应紧张鼓励选择接种含相应成分的其他疫苗
疾控一线
真情献大爱热血暖寒冬
脊柱专家聚绿城 探讨微创新发展第二届十省市脊柱微创联会圆满落幕
1
11 1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新形势下疾控体系建设内容与发展方向
     2003年“非典”之后,国家对疾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疾控工作也取得长足发展,通过对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防控及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地位,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疫苗新政”出台及“三项收费”取消,疾控系统运行机制将出现重大变化,建设内容和业务发展方向也将面临重大抉择,挑战和机遇并存。

当前疾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经费来源发生重大变化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传染病、慢性病预防控制等职能。其工作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含预算外收入),其中,事业收入在疾控中心工作运行经费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以平顶山市疾控中心为例:2016年工作经费中,纳入财政预算仅有免疫规划、手足口病、防疫津贴等220万元,其他工作经费依靠二类疫苗收入和“三项收费”收入约400万元弥补。
    传统业务工作难度加大,要求相应提高  现阶段,交通发达、人口流动、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因素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大型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造成自然生态环境改变,使得登革热、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突破了原有的地方性等,为疾病预防控制提出了新课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社会事务参与度的提高,对自身和公众健康的关注,再加上网络舆情的发达,疾病预防控制传统业务要求必须相应提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够健全  虽然现在各级疾控中心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机制,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传染病的及时发现以及传染病的报告工作质量方面仍亟待改进。由于各级疾控中心缺乏对传染病初期症状的监测、鉴别,流行发展势态预测、评估和危害性评价,导致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还不够健全。再加上严重呼吸道疾病、发热疾病监测体系不完备,严重传染病及时发现能力也不足。
    慢性病防控能力欠缺  近年来,慢性病防控任务在不断增加,人力和物力投入相对不足,越往基层人员数量越少,专业技术能力越低,工作经费越缺乏保障,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工作。

目前疾控工作面临的机遇

   经费来源需财政全额供给  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疾控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了疾控中心编制和经费来源。“疫苗新政”的出台及“三项收费”的取消,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领导与政府、财政部门的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将为疾控中心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疾控中心各业务科室也应适应新形势,树立工作预算意识,在编制业务预算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依据,既要保证常规工作所需,又要兼顾业务发展需要,改变过去依靠自有收入开展业务工作的模式。
    政策前景利多疾控事业  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之后,省级、市级乃至县级相继召开了卫生与健康大会,出台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和《“健康中国(中原)2030”行动规划》。在政策层面和理论层面,全民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实践层面就看疾控部门如何利用落实了,这还需要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领导如何与政府、财政部门沟通,把理论变成实践,更好造福群众。

疾控体系建设内容与发展方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疫苗新政”的出台及“三项收费”的取消,短期内必将影响疾控体系内干部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也正因为如此,现阶段,各级疾控中心必须更加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人才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质量控制,完善考核体系,将工作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任务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提高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精力,真正建立起“有责任、有竞争、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巩固疾控工作已取得的成果  疾控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经历“非典”之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方病、寄生虫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下降90%以上;消灭了天花、消除了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今后,疾控中心开展工作要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并予以扩展;进一步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强化重点疾病监测,完善疫情报告系统,确保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提高快速反应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建设安全、高效、符合行业标准的冷链系统;拓宽公共卫生技术服务领域,提高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有效处置,是保持社会稳定、检验疾控中心能力、提升行业形象的“试金石”。因此,疾控系统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和建设,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准备,包括应急预案和常规储备;对发生在辖区内的传染病流行、新发疾病的出现、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建立适时演练机制,提高疾控人员应急能力及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分析判断能力;从组织、人员、药械、车辆、通信工具等方面落实到位,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反应、准确判断、有效处置。
    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大慢性病防控工作投入力度  慢性病防控工作,一直是疾控工作的短板。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防病意识和观念的改变,慢性病防控工作在疾控体系的位置会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提升监测质量,获取准确监测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将会提升疾控中心在政府部门的地位和话语权,为疾控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此,疾控中心需要加大慢性病防控工作投入力度,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落实死因监测、肿瘤登记随访、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等基础工作;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工作,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力度,提高全社会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慢性病早期发现率、管理率、控制率。
 (平顶山市疾控中心供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