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张村镇杜庄村卫生室 杜朋毅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该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且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患者常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 《伤寒论·太阳病》所谈的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主要症状的中风,是属外感表虚之证,与本义项名同实异,不属于本病范畴。
病 因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人至中年,由壮渐衰,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等引发。 一、积损正衰 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阳化风动,气血上逆,上蒙元神,突发本病。 二、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有时“挟”同“夹”,现在用“夹”较多)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突然昏仆。 三、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逆,心神昏冒,遂至卒倒。 四、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口眼歪斜。
鉴别诊断
中风应与痫证、厥证和痉证相鉴别。 一、中风:患者昏迷时可见口眼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后遗症。 二、痫证:患者昏迷时四肢抽搐,多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三、厥证:患者昏迷时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斜,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等症。 四、痉证:患者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见昏迷,但无口眼斜及半身不遂。
中药疗法
中经络 一、风痰入络证 诊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歪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本方化痰通络,用于治疗风痰入客经络,症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遂等症。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熄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养血祛风。 加减:语言不清者,再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二、风阳上扰证 诊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歪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牛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辨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平肝熄风镇潜,用于阳亢风动、晕眩、肢麻等症。 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桑叶、菊花清肝泄热;黄苓、山栀清肝泻火;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 加减: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胆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熄风;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补益肝肾。 三、阴虚风动证 诊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辨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本方既补肝肾之阴,又能熄风潜阳,用于阴虚风动之眩晕、头痛、舌强、肢颤等。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加减: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中腑脏 一、闭证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痰热腑实证 诊见: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志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辨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本方功能通腑泄热,顺降气血,治疗腑热内结,腹胀便秘等症,可用于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之证。 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气血下行。 加减: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加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2.痰火瘀闭证 诊见: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辨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本方功能凉肝熄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用于风阳上扰,蒙蔽清窍而见眩晕,痉厥和抽搐等症者,可另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熄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加减: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者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 3.痰浊瘀闭证 诊见: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辨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宜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本方化痰开窍,用于痰蒙心窍,神志呆滞不清者。另可用合香九宜郁开窍。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郁金、菖蒲、胆星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熄风化痰。 加减:兼有动风者,加天麻、钩藤以平熄内风;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黄连;见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二、脱证(阴竭阳亡) 诊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汗多,大小便白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辨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参附汤补气回阳,用于阳气衰微,汗出肢冷欲脱;生脉散益气养阴,用于津气耗竭。两方同用可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主治阴竭阳亡之证。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阳。 加减:阴不恋阳,阳浮于外,津液不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可加龙骨、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舌干,脉微者,加玉竹、黄精以救阴护津。 恢复期 中风病急性阶段患者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时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一、风痰瘀阻证 诊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辨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舌强不语等。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加减: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二、气虚络瘀证 诊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辨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加减: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三、肝肾亏虚证 诊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辨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左归丸滋补肝肾真阴,用于精血不足,不能荣养筋脉,腰膝酸软,肢体不用等;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用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所致之舌强不语、足废不用等。 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加减: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肾阳虚,加巴戟天、苁蓉补肾益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后遗症的治疗
中风在发病时一般没有任何预兆,待发现病情时,患者已经出现了半身不遂或者语言不清等症状,这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对中风后遗症,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的药物,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 其次可以采用针灸康复法。除用常法取穴外,还可针刺某些特效穴。在针刺手法上,要求每针都能出现酸痛胀感,或有定向走窜的感觉。对有些穴位进行针灸时,应让患肢出现抽动抬腿动作,这样疗效会更好。 此外,还要加强患者的心理康复。因发病突然,患者大多出现瘫痪、失语等症状。面对现实,患者往往毫无思想准备,万念俱灰,痛不欲生。除了热情关心、安慰之外,医务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情感疏泄,使其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树立信心,进行功能锻炼。 患者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情绪激动,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并且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这一点在康复治疗中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