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院勤杂工到业务副院长 从医路也是人生路 本报记者 文晓欢 通讯员 冯建民 文/图
孟新生正在为患者诊治疾病
孟新生是驻马店市平舆县东和店镇中心卫生院(平舆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也是该院业务副院长。他的医术在周边几个乡镇口碑相传。最初,走进医院的他,只是一名勤杂工。 身残志坚,自幼立志学医 出生于1962年的孟新生,不满两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因治疗不彻底,导致右下肢跛行。 身体的残疾不仅给孟新生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让他的求学路百般艰辛——整个小学、中学生涯,他几乎都是由父母背着上学的。 因此,幼时的孟新生就立下学医志愿:“我的病治不好了,只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使更多的人解除痛苦,不让他们和我一样饱受病痛折磨。” 1978年,孟新生以全校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但是因为身体残疾,被挡在了大学校门外。不过,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 1980年,他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平舆县东和店镇中心卫生院,当了一名勤杂工。1983年,通过平舆县招工考试,他成为医院的正式职工,先后担任过制剂员、护理员、中药司药员等。 勤学苦练,渐入医学门路 成为中药司药员时,孟新生欣喜不已,在他心中,这意味着离学习医学更近了一步。他不觉得司药员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他认为,历代医家开处方,讲究君臣佐使,配伍得当等,这对于处方的疗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他拜平舆县东和店镇中心卫生院张景禹、李庆福两位老中药师为师,认真学习中草药的识别、称取等方法。 经过坚持不懈且反复训练,孟新生不但能以较快的速度抓中药材,而且每次抓取的量都很准确,时间久了,他便得了个“一抓准”的称号。除此之外,他还跟着老师对各种中草药进行切、铡、炮制等深加工。经过勤学苦练,他能把中药槟榔切得薄如羽翼,轻轻一吹如雪片般散落,令人啧啧称奇。 “我能练成这样的手艺,其实与老师的指导分不开。”对于同行的称赞,孟新生说,正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自己才取得了进步。记得有一次,夏天生大麦芽,因为疏忽,他忘记给大麦芽冲凉水了,结果大麦芽被捂成了“烂面浆”,他被老师批评了。从那以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潜修医技,终获同行称赞 没有满足当一名优秀司药员的孟新生,又拜医院几位老中医为师,潜心学习中医药知识。对中医理论,数百种中药材的性能、功效、主治以及200多首汤头歌(方剂学)等,他都熟记于心、运用娴熟。同时,他还学会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要领,并尝试着为患者诊断疾病等。 同时,孟新生还帮助老师抄处方、开检查申请单,努力学习诊断疾病的方法、方式和步骤等。同时,他还拜该院的3位医生为老师,学习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等,还给自己定下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规矩,若因故耽误了学习时间,夜里加班加点也要完成学习计划。 1993年,孟新生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一年,随后,他又在驻马店市卫生学校学习(半脱产),定期考试,完成了临床住院医师5年规范化培训;1994年,他还报考了河南医科大学(现已并入郑州大学)临床专业班,1999年顺利毕业。 潜修医技的孟新生,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其间,他直接参与并指挥救治因误食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抢救工作,由于表现优异,被同事们称为“解毒专家”。 如今,擅长神经内科疾病、普通内科疾病、内科疑难杂病以及内科急危重症疾病救治的孟新生,有了很多追随的患者,也深得同行尊重。 对此,孟新生时常说:“作为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