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季 通讯员 张彩凤 文/图
编者按 开封市中医院在院长庞国明的带领下,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让民众更有获得感为目标,凭借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创新精神、勇于任事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一路突飞猛进,一跃成为省域第一,全国百强。探究其成功秘笈,与院长庞国明大医精诚济苍生、厚德载物人为本、潜心研究墨香传道的家国情怀及科学素养不可分。
开封市中医院在短短8年的时间内,门诊科室从23个增至68个,医技科室从8个增至36个,床位设置从280张增至1500张,病区从6个增至23个,规模扩大伴随着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拥有近2000名员工的中医特色凸显、专科优势突出的全国百强中医院。2014年,两位国家领导人视察该院,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视察该院后说:“这个医院建设得好,管理得好、很有特色。”开封市中医院成为全国地市级中医院的一面旗帜,2016年居全国百强中医院第78名,2017年跃居全国百强中医院第77名。该院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数百家同行前来参观取经;其应用纯中药治疗糖尿病技术令12个国家、29个省份的糖尿病患者不远万里,慕名来汴求医…… 优美的就医环境、精湛的医疗技术、独到的特色疗法、贴心的医疗服务,这一切让开封市中医院已成为开封市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近年来,“省级中医院看广东,地市级中医院看开封,县级中医院看太和”已成为全国中医系统的共识。每年来自各省、市(县)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寻求合作的兄弟医院达300多家。实力三甲,全国百强,作为全国地市级中医院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靠的是什么?记者探究出开封市中医院快速发展的轨迹……
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智慧整合 赢在担当。2008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大、做精、做强开封中医药事业的战略构想,把原开封市第一中医院与原开封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资源整合,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试点。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庞国明一班人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用政治智慧、责任担当和“家”文化的理念,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将两家医院的人力、财力、物力有机融合,打开全国中医院整合同级综合医院的先河。整合后的开封市中医院,科室增加,规模扩大,中西合璧,优势互补,环境优化,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并逐步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改革创新 双轮驱动。2012年年底,开封市中医院被中央编办确定为河南省唯一一家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该院抢抓机遇,大胆创新,通过精简机构,缩减冗员,提高效能,有效地避免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真正实现了精简高效。同时,该院大胆探索薪酬改革,逐步在全院推行年薪制,实现分配自主权,向关键、紧缺、高技术岗位,以及业务骨干、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倾斜,避免“大锅饭”,薪酬分配机制被激活,改革创新有动力。同时,通过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该院已将253名员工纳入编制管理,大胆调动了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顺应大势 战略布局。近年来,为不断深化卫生改革,真正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开封市中医院认真贯彻刘延东副总理视察指示精神,重心下移服务百姓,顺应分级诊疗大势,从战略的高度,倾智谋建医联体、医共体,业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内涵进一步丰富,呈现出与全国、全省、全市广泛联动、深度合作、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已与广东省、湖北省、福建省等全国36家省、市、县级中医院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在河南省内,向长垣浦西医院、周口承悦糖尿病医院派驻专家,探索医共体合作模式;在开封市内持续构建东挺祥符区、西进金明区、南强新门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固北郊乡柳园口急救站、全面固守院部大本营的“五行生克制化”战略发展格局,以抓大不忘小、东挺西进、强南固北,托管与协作并行、技术与经济投入并举等措施,下沉资源、输送技术、改善环境。 短短几年间,开封市中医院实现了由“二甲”到“三甲”的华丽转身,并获评全省中医系统唯一一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河南省人民满意医院等100多项殊荣!
人才强院筑牢发展根基
筑巢引凤 广纳人才。作为全国百强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的战略引领,把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作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开封市中医院制定了“继承工程”“育苗工程”“6966人才工程”“五位一体人才工程”等建设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中青年业务骨干继续深造,按计划选派中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促进医院高端人才的培养和聚集。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开封市中医院国家、省、市、院四级名医梯队逐渐形成,为医院特色诊疗体系的构建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开封市中医院还与国内多家知名中医院、中医类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医教研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并源源不断地向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目前,该院拥有硕士研究生30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0人。 广拜名师 求指迷津。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为此,开封市中医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中西医专业人员,在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过程中,以“五大传承”工程为抓手,突出中医师承特色,强化个体化带教,促进中医薪火代代传承。近些年,该院还聘请陈科冀、张大宁、王琦、张学文等名师大家定期来院为院内导师指导教学。2016年,医院建立院士工作站,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为医院科研创新提供智力支撑。2015至2017年,医院连续举办两期“杏林之宝开封行”活动,通过跟师带教,传承岐黄仁术,弘扬国医精粹。 培育团队 助推发展。开封市中医院还非常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提出培养六类人才计划,满足医院未来发展需求。一是培育优秀管理团队为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培育经典中医人才,确保中医特色传承;三是培育学术科研团队,实现科技兴院目标;四是培育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造就时代大医;五是培育项目开发人才,带动医院持续快速发展;六是培育现代护理人才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开封市中医院人才队伍逐年壮大,从人才的引进、培养、爱护、管理、使用等方面入手,不断强化人才强院理念,使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
凝聚特色铸就百强名院
挖掘宝藏,保持特色。特色立院是开封市中医院十大发展战略之一。多年来,该院始终坚持中医特色办院方向不动摇,不断挖掘中医药文化宝藏,确保中医院“姓中”本色,持续加强中医特色建设,不断完善特色诊疗体系建设,在广泛收集已开展的中医特色疗法基础上,修编再版了《开封市中医院中医特色疗法临床应用手册》,使特色疗法的应用有章可循、便于推广。截至目前,该院开展的中药溻渍、中药离子导入、药浴、沐足、硬膏贴敷、点穴按摩、小夹板固定、中药灌肠、埋线减肥、耳穴戒烟、小针刀治疗关节痛、护心贴、安神贴、火龙灸、平衡针、密集针等特色疗法达120多种。比如,获刘延东副总理高度评价的通督温阳长蛇灸、在全国业内引起强烈反响的纯中医治疗糖尿病以及每年惠及数万人的强基固本三伏贴等。 传承创新,研发新品。作为大宋的国都,大宋中医药发展的鼎盛和辉煌成就在开封市中医院得到了不断传承。该院不断挖掘大宋宫廷秘方,组织专家研制的大宋系列药酒、药茶、膏方、药枕、肚兜、足浴粉、香囊等养生文化旅游产品,备受广大游客和养生爱好者追捧。截至目前,该院研发的大宋系列养生保健产品达8个系列59个品规。 杏林之宝,造福百姓。自2015年开始,该院又启动了“杏林之宝开封行”工程,陆续将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评选出的78项“杏林之宝”引进开封市,造福百姓。
“六名”品牌誉满神州大地
“六名”品牌,叫响全国。“名医、名法、名药、名膳、名科、名院”是开封市中医院提出和持续亮化的金字招牌,形成了“名医出名法,名医造名药,名医推名膳,名医撑名科,五名塑名院”体系。该院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河南省人民满意医院、河南省文明单位和河南省百佳服务窗口。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下,该院被誉为全国地市级中医院的一面旗帜。仅2016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西医医院参观访问共计298家,人数达3260人次;以色列、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访问团来此参观访问。 名医荟萃,各怀绝技。开封市中医院有58年的发展历史,名医辈出,各怀绝技;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名老中医1人,河南省名中医3人,市级名中医10人,院级名中医30人;在职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39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195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10人;四级名医梯队合理,师承和育苗工程持续开展,特聘首席专家19人,其中院士3人、国医大师5人,国家级专科带头人13人;进入市“五位一体”人才工程库16人;在国家、省、市各类学术组织担任主委16人次,副主委45人次,秘书长16人次;国家、省、市、院四级名医工作室建成运行,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完善,名医团队形象更加彰显。 在人才梯队当中,他们或承家技、世代传承,或授学于高校,或师承口授,学验俱丰,奇方妙药或秘验良方不一而足。开封市中医院不断将屡试屡验的秘方、验方、单方,制成丸、散、膏、丹、片、口服液等系列制剂推广应用,现已成为简便验廉、家喻户晓的开封市中医院专用“名药”“名茶”“名膏”“名酒”等。已故名医胡云鹏的“正面膏”,王其祥的耳穴百病疗法,返聘专家刘庆熙奇方治怪病,刘学勤降酶十法,王利平种子三法,王俊伏头针穴位丛刺法治偏瘫,朱恪才点穴三法治颈椎病,谢卫平减肥粥与降脂丸等造福了无数患者。这些名医大家们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开封中医院的名院品牌。 目前,开封市中医院国家级重点专科有糖尿病科、肝病科;省级重点专科有糖尿病科、肝病科和脑病科;市级优秀中医专科13个,院级特色专科16个,四级名科各具特色,尤其是糖尿病科纯中药治疗糖尿病,在2016年获得全国首届纯中药治疗糖尿病擂台赛最高奖,并获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海内外不计其数的糖尿病患者不远千里来汴,并由此走上康复之路。
文化传承提供发展支撑
以文化物,以文化事。开封市中医院走过了58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传承。 开封市中医院坚持用优秀的医院文化来推动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展思路,并着力在管理文化、医疗文化、人文文化、健康文化、励志文化、环境文化、养生文化等方面形成系统完整、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走进开封市中医院的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养生大观园、怡康苑、百草园、百方园、中医药文化广场等,能感受到该院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人们说,走进开封市中医院,如同走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到处是美景,处处有故事,使人如沐春风,置身其中,不用药病也会好三分。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每天的晨誓制度让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强化着每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员工第一和患者第一的“双第一”方针,让广大员工和每一位病友感受到尊重和被尊重,形成了医患和谐的良好关系;医院奉行的“病友至上、真诚关爱”的服务宗旨,让病友一次次感动;员工及其家属生病时的一声问候、生日时送上的生日蛋糕、结婚时的一束鲜花等,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尊重患者的隐私、情志护理的细腻、对复诊患者的提醒、对出院患者的定期回访、健康信息的定时发送、特殊节日的问候、夜门诊的开设等,无不体现出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诊疗文化。 服务社会,勇于担当。开封市中医院勇担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任,始终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服务百姓健康为己任,先后创办了开封市健康体检保健中心、治未病中心和中医健康大讲堂,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每年开展健康教育均在200场以上,向社会赠阅中医药科普读物30万册,连续8年向社会各界赠阅“健康长寿知识台历”29万册,同时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开辟了《中医养生》栏目。医院成功举办了十届膏方文化节;连续20年举办伏贴文化节;充分挖掘北宋中医药文化,建立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201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启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数万人。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良好的医院文化对医院长期发展有着极为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封市中医院传承经典、创新思维,致力于营造独特的中医文化环境,使医院获得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该院从中也深刻体会到:是文化的软实力为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开封市中医院名片
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百强中医院 全国中医药科技推广先进集体 全国首批中医药科普宣教基地 全国首家归侨侨眷定点医院 中华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首届内分泌学分会会长单位 国家“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 国家“十一五”重点中医糖尿病专科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国家“十一五”重点中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协作组组长单位 卫生部“十二五”临床重点内分泌专科单位 全国十佳糖尿病专科医院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学会分会会长单位 “十二五”全国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中期评估排名第一 河南省省直医保郑州市外唯一定点医院 河南省人民满意医院 河南省文明单位 河南省三八红旗集体 河南省百佳服务窗口

刘延东副总理听取原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对六仙饮系列保健茶的介绍后高兴地说:“中医院的保健养生茶寓养生保健于生活之中,每天花钱不多,疗效好,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刘延东副总理还说:“这个医院建设得好、管理得好,很有特色!”

2014年11月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亲临视察,现场品评了糖尿病科创始人庞国明研制的六仙饮等系列养生保健茶,对医院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播养护知识的做法给予肯定,并指示要加大研发推广力度。

2017年1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陈润儿莅临开封市中医院看望慰问老红军并检查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切接见庞国明院长

2014年11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杨荣臣、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王国辰莅临开封市中医院视察指导工作。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到医院考察文化建设情况
开封市委书记、市长侯红到开封市中医院调研人才建设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