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辨五行 寓补于消 □何 华 文/图
李鲤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李鲤从医50余年,学验俱丰,学术上注重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整体观念的运用和研究,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寓补于消”的理论见解,并创立了“寓补于消”疗法,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明辨五行 生克制化 中医学运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以五脏为中心把五时、五方、五味、五色、五音、五声、五志、五体、五窍等联系起来,应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论,来说明人体的一些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补不足,损有余,而达到调和五脏功能的目的。因此,“五行学说”可用于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和归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等。李鲤教授多年来一直对“五行学说”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五行学说”的实质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认识颇深。他强调临床辨证施治,必明五行生克制化、影响承制之理。人以五脏为中心,各脏腑之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依五行之生克而相互关联。坤土为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上乘下达,乃升降转运之机枢。脾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达于肝肾,脾胃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填肾精。故脾胃健运与否,直接关乎其余四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健则诸脏得养, 脾胃虚则诸脏必亏。脾胃气衰,或生化无源, 营血亏虚而心神失养;或土不生金,聚痰壅肺而见喘咳诸症;或脾虚不能散精于肝,肝血枯槁,土壅木郁而肝失条达;或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戕,开阖不利而见水肿诸症。诸脏之病,其因多与脾胃有关,其果多涉及脾胃。且药物入口,必先经脾胃消化吸收,始能达于病所,若脾胃衰败,纵有良药亦难奏效。故在立法、组方、用药上需要处处顾护脾胃,以脾胃为本。据此,李鲤教授治疗内科杂证多从中焦脾胃入手,时时不忘保胃气,临床处方多以保和丸化裁,常获良效。 重视脾胃 寓补于消 李鲤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竞争的加剧等因素, 导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病等日益增多, 成为内科的常见疾病。此类疾病多由饮食不节、调摄无度、情志内伤、静卧少动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化不畅, 代谢障碍,尤其是脾胃运化失职,肝胆疏泄失常,导致痰浊瘀血等壅积而成。不少患者出现了貌似虚弱,但不受其补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七情不舒而致胃纳呆滞者,有嗜食肥甘而中满不化者,有肝气横逆而胃气受戕者,有安逸怠卧而脾气不展者等,此时施补,即现腹满、呕逆等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当以和中消食为先,辅以除壅滞,开化源。如此则不补气而气渐生,不补血而血渐长,不补肝而肝得养……这种方法以消代补,故称寓补于消。它是消法作用的延伸与拓展,扩大了保和丸的适用范围,这对中国古代方剂的研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妙用保和丸 灵活加减 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一书,方药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系消导剂之首方,功效消食和胃,主治食积停滞,症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或黄,脉滑。纵观全方药味性情平和,无偏寒、偏热之现象,也无大补峻泻之弊。其功效,一则可和脾胃、消痰积、散郁结,消除各种有形之邪,有利于恢复正气;二则可促进药物吸收, 促使药物发挥出最大功效,促使患者痊愈。李鲤教授用其加味拟定了培土制水汤、和中宁志汤、和中利胆汤、和中止带汤、和中消胀、和中敛疡止痛汤等十几个方剂,治疗胸痹、中风、鼓胀、肺胀、肝着、胆胀、心悸、怔忡、胃脘痛、痢疾、带下等多种疾病,并用于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预防中风病的发生和复发,使“丹溪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总之,李鲤教授临证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寓补于消。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肺虚者施以培土生金、肝旺者施以抑土荣木、心气虚者施以培土益母、阳虚水泛者施以培土制水、心神不宁者施以和中宁志。其处方用药辨证精确,加味得当,对保和丸使用可谓得心应手。加减变化层出不穷,比如将保和丸与补益之品相配而无壅滞之弊,与祛邪之剂相伍则能护脾胃而防伤正。如此精湛、独到之处,对后学者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均大有裨益。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