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新密岐黄文化
中药汤里的母爱
“撮药”的来历
左思与王不留行
钱乙和《小儿药证直诀》
1
11 1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撮药”的来历
      相传,唐代药王孙思邈擅长医、道,终身不仕,隐于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平时,为了方便将顺手采到的中药分类,他常常穿着一件全身缝满小口袋的衣服。走到哪里,他就将身上的“百草堂”带到哪里,为无数的病人解除痛苦。
    有一天,孙思邈经过一个村口,见到一位妇女躺在地上,不断呻吟。他急忙上前一看,看见这位妇女的小腿上被狗咬了一口,鲜血直流。他赶忙从口袋内取出药来,给她敷上。这位妇女的血止住了,疼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不久,这位妇女的丈夫赶到,见此情景,十分感谢孙思邈的救妻之恩。
    孙思邈走到哪里,就行医到哪里。每次为病人看完病,他总是将拇指、食指与中指伸入身上的小口袋中“撮”出中药进行配药,往往药到病除,其医德医术为世人景仰。
    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他这一“撮药”动作,比喻为病人配药治病。
    后来,随着中药的种类越来越多,药铺为了方便贮药、找药,也参照孙思邈的方法,把药存放在装有一个个小抽屉的药柜里,并把一个抽屉分成4个格子,按照一定顺序贮药,以方便“撮药”。 (安济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