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事业应优化人才结构 □韦绪性
发展中医药事业,人才是根本,传承是关键。以目前中医医疗环境和自身对中医的思考和感悟为中心,围绕中医氛围、中医医疗环境、学习中医的前提、中医传承与实践等几个方面思考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及优化人才结构,以供同行参考。
1 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应相互促进
长期以来,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有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直接影响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一些学生缺乏中医自信和中医思维,对经典著作学习、理解得不够透彻,以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功底与中医理论基础薄弱,难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机会少,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能力不强等。 目前,从临床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从业者众多而著名中医学家寥寥无几,青年中医才俊难寻;“高手在民间”,挖掘中医药人才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依然是当前制约中医药发展最为关键、最为迫切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不断完善、创新培养模式。尤其是中医药教育理当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种要素更加协调,相互促进。实现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融合,传统文化与经典著作教育并举,传承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2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应相互融合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种教育模式,两者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师承教育以“个性化”为特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院校教育以“标准化”为特征,侧重于学术与知识的积累,两者各有所长。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模式都应扬长避短、相互融合,以促进中医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跟名师学习是经验传承的关键环节,通过导师言传身教,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技术,又便于体验和领会导师的修业精神和最难继承的“医者之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将给教学、科研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同时,每一位中医人应当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与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储备先哲的理论知识、诊疗技术、经方和验方等,从而促使自己具备正确传承中医学术的能力。
3 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回归中医原创思维
中医学“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传承,关键是回归中医原创思维。所谓中医原创思维是古人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概括性反映,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晶,是创新汲取灵感的源泉。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的源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有熟读熟记,夯实理论基础,才能进行有效传承。通过学习中医文献、建立中医原创思维不失为一条传承的重要途径,因为做好文献研究的任务,就是探讨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发展趋势及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性。 只有研究原创的中医学,认识中医学的过去和现在,才能进一步预测中医学的未来走向,进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中医。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了解中医理论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学术源流等,就不能对研究对象客观、合理判断,也就容易产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等学术态度,更不可能传承与创新。创新就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勇于接受新技术和新方法,并融合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知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 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必然路径
理论与实践并重,历来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必然路径。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临床能力是培养中医从业者的重中之重。中医临床能力的内涵,应以素质培养为要素,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仁心仁术的人,有奉献精神的人,把“大医精诚”理念融入自己的行为准则中,修德敬业,真诚服务,淡泊名利;同时,还要有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自信心,有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魄力;有引领中医药文化新风尚、新理念的超前意识。在专业方面,有超强的业务能力,甚至是“通才”,具有深厚牢固的中医基础理论、过硬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和灵敏的中医思维等;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并掌握一定的现代中医学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能将中医学理论知识与现代医疗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
5 创新教育模式可带动中医临床队伍建设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渊薮。古人提倡“知行合一”,今人亦时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在中医临床上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位中医,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临床实践,不管有多少理论知识,也只能“纸上谈病”,很难成长为大医。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先要选拔一批有志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发展潜能的优秀中青年临床中医师进行重点培养,着力提高其综合素养和临床诊疗水平,使之成长为新一代名中医。各地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经验虽然不尽一致,但是也有诸多共识,比如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借助其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中医理论功底,“法于往古、验于来今”的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知识,逐渐提高理论与临床思辨能力。尤其是坚持名师带教指导工作,可缩短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周期,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名师因材施教、口传心授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观察、体验、感受,以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所建树。 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将在中医典籍中学到的经验和跟名医学到的经验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与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经验。这种教育模式可带动中医临床队伍建设,大力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的提高。再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中医师成长搭建了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临床技能,有利于改变医学教育“理论多、实践少”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医师的成长周期。此外,作为中医医院的管理者,要多渠道引进名老中医专家和专科型人才,可建立梯队型人才结构模式。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