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 尧 通讯员 苏桂显
去年8月14日,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正式进驻提露内丝-北京医院,当时的医院眼科人才匮乏,只有一名全科医师和一名实习生,居然没有一名眼科专科医生,也从来没有开展过眼科手术。如何快速提高该院眼科技术水平成为医疗队最关注的重点。 埃塞俄比亚地处东非高原,紫外线照射强烈,白内障患者很多,眼病发病率非常高,眼科门诊就诊患者多,急需手术的患者也多,很多患者因眼疾而致盲。 经过与院方的反复沟通,院方同意医疗队带领门诊眼科的工作人员开展显微外科手术。为此,医疗队队员在医院库房找到了由中国政府捐赠的眼科手术显微镜,常年的封存让这台宝贵的显微镜上灰尘斑斑,队员们经过长时间的组装和调试后才确定显微镜仍然可以使用。医疗队又紧急向国家卫生计生委上海药械物资采购站申请空气消毒机,要知道埃塞俄比亚各医院都没有这种手术室空气消毒设备,而内眼手术需要严格的手术室空气消毒条件。随后,部分医疗队队员利用回国休假机会,从所在医院带回来一些开展眼科手术必需的医用耗材,就这样,经过6个月的认真准备,提露内丝-北京医院第一例眼科显微手术在今年5月10日上午顺利开展了。为了开展手术居然筹备了半年时间,可以想象在非洲干一件事是多么不容易。 第一例手术开展前,医疗队对病例进行了谨慎选择,进行了完善的术前检查,制订了详细的手术计划,只有一个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值得一提的是,患者是一位无家可归的50多岁的老人,在了解了患者术后没钱吃饭的情况后,医疗队队员将200比尔(当地货币)交给患者来解决吃饭问题,患者连声说:“中国医生真好!” 这一幕同样感动了在场的埃塞俄比亚医务人员,纷纷为中国医生竖起了拇指。 术后复查,患者恢复良好,参加手术的中国医生乐开了花。能为埃塞俄比亚患者多做一些贡献,他们是多么有成就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