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的临床常见问题
血流感染(BSI)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随血行播散的感染,可以表现为菌血症、真菌血症、病毒血症和脓毒症。血流感染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疾病,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摄氏度)、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对怀疑有BSI或CRBSI的患者,血培养是进行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治疗的重要依据。 临床案例 患者为男性,30岁,发热、全身疼痛不适1个多月,院外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未见好转,遂来医院就诊。门诊检查除体温升高外无明显阳性体征,连续送血培养3次,均为阳性,经鉴定为同一种细菌。 将血培养瓶中生长的细菌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下观察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球杆状细菌,菌体细小,呈细沙样排列,初步怀疑为布鲁杆菌。将细菌从血培养瓶转种至血平板,菌落不溶血,无色素,氧化酶和尿素试验阳性,取患者血清进行乳胶凝集试验,结果为阳性。 据此,诊断为布鲁氏菌感染,从而确定抗布鲁氏菌治疗,患者发热退,痊愈。 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患者持续发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但血、尿、痰培养均无细菌或真菌生长,下一步应做什么检查以获得病原学诊断的证据? 对策:持续发热,且血象升高,应注意是否有全身性血流感染,一次血培养结果为阴性,不能说明没有病原菌存在,应再次采血进行血培养。因为1次血培养的阳性率仅为73%,2次、3次及4次血培养的阳性率可分别增加至90%、98%及99%以上。 如果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存在还应考虑骨髓培养,同时根据病情及感染部位采取相应的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 问题二:一旦血培养结果报告有细菌生长,就可认为该菌是血流感染的致病菌。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策:血培养结果报告有细菌生长,通常指示细菌来自于患者血液标本,但在采血时皮肤消毒不彻底,皮肤表面所带的细菌有可能通过针头污染标本。另外,如果采血量大或血液中细胞数多,可导致血培养仪发出假阳性警报。 在出现下列情况时要考虑为污染菌。 一、在送检的2份血培养标本中,仅1份标本培养阳性,且生长的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气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炭疽杆菌以外的芽孢杆菌。这些细菌很可能为污染菌。 二、如果仅送检1份血培养,且生长的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气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炭疽杆菌以外的芽孢杆菌,不能肯定这些细菌是致病菌还是污染菌。 三、越来越多的少见细菌从血培养中分离出来,如果仅从单独1份血培养的需氧瓶或(和)厌氧瓶中发现细菌,而没有第2次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很难确定这种可疑细菌的临床意义。 问题三:如何根据血培养报告,正确实施接下来的抗菌治疗? 对策:血培养阳性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危急值,在涂片、革兰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后,实验室将初步的结果(通常包括细菌的染色性、形状和排列)作为危急值报告临床,同时进行转种培养,并进行进一步鉴定和药敏试验。 临床在获得某患者的血培养标本有细菌生长的报告时,首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菌的染色性、形状和排列,阳性血培养的次数,判断其是否为致病菌,并确定初步抗菌治疗方案,在获得确切的细菌鉴定结果及药敏结果后再调整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如报告有革兰氏阳性菌,呈葡萄串状排列,可初步认为是葡萄球菌,在排除了可能的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之后,选用抗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 当进一步鉴定和药敏报告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时,则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利奈唑烷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 如报告为芽生真菌孢子,可见假菌丝,应考虑念珠菌,进行抗真菌治疗。引起血流感染的念珠菌以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它们通常对氟康唑敏感;但若最终鉴定为光滑念珠菌,则应根据药敏试验调整使用敏感抗真菌药物。 初步血培养报告(即危急值报告),是早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基础,最终的鉴定和药敏报告才是选择抗菌药物的依据。 (丛 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