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注重“个性化”,培育下一代 观摩崔公让先生的“小班教学” |
|
本报记者 索晓灿 发展中医药事业,人才是关键。如何既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又考虑当今医学发展的时代需求,更好地培养中医人才? 首届全国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名誉主任崔公让在带教学生过程中随时开讲,融师承教育于院校教育,不仅注重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还注重“个性化”,增加传统文化“小料”、融入中西医结合思想,培养新一代名中医。 固定课堂:不拘内容、注重中西医结合 “磺胺是什么东西?” “是一种化学原料。” “要知道,很多物质都是化学原料。磺胺是怎么被人类发现并应用于医学实践的呢?”说着,崔公让就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讲了。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门诊楼四楼30诊室是崔公让给带教的研究生们上课的固定地点;每天早上门诊开诊前40分钟都是崔公让雷打不动的小班教学时间。他有时候从最近的新闻热点讲起,有时候从某个地理或历史知识点讲起,但最终都会回到西医药知识及中医药知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给学生们讲课,我主要讲3个方面的内容:医学知识;对近期看的典型病例进行讨论;中国古代文化。”崔公让说,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参加“科班”学习的学生们,把更多精力用在学习“大纲”规定的知识上,其中还有约四成的精力用在学习西医药知识,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弱了很多。然而,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中医药知识。此外,西医药知识与中医药知识的融合思想,也是崔公让教学的重点。 学生们跟师,除了学习崔公让的思辨方法、组方用药特点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学习崔公让的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洞察世事、不断创新 “对一切事物要敏感,对事物的结果要洞察,对洞察的结果要创新。”这是崔公让在带教学生时反复强调的一个思维过程。 《肘后备急方》,顾名思义,是医家经常在胳膊肘后面放着的书,实用性较强。我国药学家屠呦呦看到这本书写到青蒿能够治疗疟疾后,用西医药思维重新审视了“抓一把青蒿、浸泡到水里、拧成汁”的描述,尝试用酒精、乙醚等提取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并在之后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崔公让说:“我想,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大致如此,这跟她对一切事物敏感并能在洞察后创新有很大关系。” 崔公让思维活跃,善于从生活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并应用于临床。在教学中,他也这样要求学生,让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把中医学活,更要活学活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即创新的3个阶段:洞察性、敏感性、创造性。 师承+院校:培育下一代名中医 医家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崔公让最为推崇这句话。崔公让认为,学习中医不能忘古,要师古而不泥古,这并不容易做到。在带教学生过程中,他一直向学生们强调这一点。 研习历史不难发现,中医从被应用于治疗疾病开始,治疗的大多数是急病、传染病,应用的多是伤寒论学说;后来又出现温病学说,这说明菌株发生了改变。在清朝,中医在西医的逐渐入侵下变得沉默,主流地位被西医取代。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医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要学会借力,以相关学科为抓手,如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借助相关研究手段不断发展中医。崔公让在讲课时,无数次把学生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中医发展实践结合起来重新讲述,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很好地衔接起来,为学生们走上中医之路打下基础。 崔公让认为,当代年轻中医为了就业,经常会在找工作时迷失方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中医,最终却没有坐下来搞中医,图什么?”这样的问题,崔公让问自己,也问学生。他认为,中医现在需要一大批坚守阵地的人。这些人就是愿意为中医献身的人。他们不仅需要为中医献身的机会,更需要有为中医献身的手段——安身立命的本事。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中医发展给予支持。 “3年不飞也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是崔公让对学生们美好的期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