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院而言,有成本的地方就有浪费,就需要控制成本。 作为公立医院,成本管控要以患者为导向,不能因为控制成本而偷工减料,一定要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管理成本。 成本管理不是节省的技巧,而是花钱的艺术,是把钱花好、把事办好的艺术……
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成本核算往往被认为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事实上,没有医院内部良好的组织分工、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成本核算工作是难以做扎实、做精细的,也难以实现成本核算的目标。 成本数据应该随着业务的发生而产生,其记录、传递只有遵循相应的要求,才能及时、精确,服务于管理和决策。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的理念、有效的组织保障和明确的工作标准。 一、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首先,建立网状组织。成本是业务活动的计量、记录和报告。计算成本的过程就是对业务活动的发生进行记录、归集、按对象分类。 成本核算的原始数据大部分是由业务部门提供的。成本核算越细致,业务部门提供的原始计量和记录要越及时、精确。 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第一,需要建立三级组织。一是领导小组,即决策和监督机构,负责成本核算和管理框架设计及制度的确定;二是成本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度拟定、日常核算、成本分析、日常培训和管理工作;三是科室成本核算员(成本专管员),负责记录、统计、核对、报送成本资料,落实成本控制目标。 第二,要在医院层面开展。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的重视程度、对成本的认识水平、对成本数据的使用频率,决定着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的精细程度和成效。 第三,分层级管理。明确各个层级的岗位职责、工作和标准。要明确他们对相应的成本数据的责任(是对成本数据的准确度负责还是对成本的结果负责)。 二、建立制度保障 成本核算要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 第一,要明确成本数据收集的要求。要厘清成本数据由哪里产生、由谁收集、怎么收集,以什么方式、什么标准,什么时候报送至财务等一系列事项。 第二,明确各个成本核算员的岗位职责。成本核算员都是非财务出身,特别是工作初期要对其开展定期培训,保证原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报送的及时性。 第三,建立定期成本数据分析制度,找出成本数据中的异常因素并加以分析,追根溯源,制定改进措施,优化数据形成路径和标准。 第四,建立成本档案管理制度。成本数据要可验证、可追溯,及时存档,便于查询。同时,成本数据标准和路径的改变要有记录,便于相关人员客观使用。 三、做好基础工作 第一,健全、核准各项原始记录。在成本核算工作开展之前,需要核实各种基础数据。例如,核清家底,弄准资产数据,包括资产数量、原值、已计提的金额、使用年限等;核清工作量数据,包括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处方量、手术量、大型设备检查量等。财务部门作为成本核算的主导和牵头部门,要负责做好这些基础记录的表单设计、要素确定,并且要依照科学又简便易行的原则指导做好数据记录、传递、审核和保存工作。 第二,做好各项财产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工作。财务部门要参与这些业务办理的规则制定,保证业务提供的数据与业务的发生一致;还要定期盘点物资、设备,确保账实相符。 第三,积累数据,逐步制定各种成本项目的定额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逐年优化成本定额。 四、建立信息化保障 成本核算工作繁琐而专业,核算类别多、单元多、项目多,分摊步骤多、成本报表多、不同项目分摊方法不同,靠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数据偏差大,而且时效性差,数据的因果关系也不容易梳理。通过建设覆盖医院全部运营活动的HRP(医院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实现人、财、物各种存量信息和运行信息的及时记录、有效整合和定向分享,可有效避免数据迁移、手工计算、多次录入带来的数据错误和工作低效。 五、坚持“算为管用、算管结合”的原则 成本核算要以管理决策者需要为轴心,要围绕责任人(管理对象)确定成本核算的口径。 成本核算的实质是将成本落实到责任人身上,不同级别的责任人,需要对不同的成本负责。要围绕成本管理的目标、责任人的管理范围,来确定哪些数据应该归集计入成本。 我们经常提到的科室全成本,其实是主管部门和其他政策部门使用的,内部管理者使用更多的是“可控成本”。 某项成本是否可控取决于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成本核算的范围、口径和分摊方法是不一样的,核心要求是被管理者对成本数据是可以负责的。
建立多种成本管理手段
所有的管理都是通过措施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管理的目标的。成本管理也不例外。围绕成本管理的目标,医院可以采取几种有效的管控手段。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成本的原理在于:一是在战略层面评价计划和行动方案的科学性,从源头上避免不必要经济行为的发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成本。二是事先为需要采取的方案和计划进行核算,按事算账,建立办事花钱的标准和规范。三是在执行层面按照预算来花钱,按账办事,避免超支、滥支等不合理成本费用的发生。 二、大型项目事前可行性论证 对于大型设备的采买、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决策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论证。既要论证业务层面的可行性,也要论证经济层面的可行性;既要论证采买环节的经济性,也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论证。 例如,大型设备的购置论证,既要考虑采买这个环节,也要考虑后续的耗材试剂使用是否垄断、后续的维修保养是否为单一来源等。基本建设项目既要考虑当期投入的经济性,也要从整个建筑服务期来论证建材的质量和成本;既要考虑设备、项目的准备周期,也要考虑相关人员的技能准备是否同步到位,后勤保障是否同步到位。 三、绘制价值流程图 医院作为服务型组织,流程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既关系患者的就医体验,也直接影响医院的成本水平。 要从患者的视角绘制价值流程图。流程图应包括接受服务的步骤、提供服务的岗位、每个岗位产出的成果、每个步骤消耗的时间等内容。 价值流程图的绘制至少要有3次:第一次是根据我们的想象绘制,也就是我们以为流程是怎么样的。第二次是到现场跟踪后绘制真实的流程图。第三次是绘制理想的流程图,也就是流程再造。要根据理想的流程图来重新作岗位调整和工作安排。流程再造的实质是削减无效的环节,改进、共享低效的环节,加强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协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部门要转变理念,既要开展合规性审计,更要关注医院成本形成的关键流程、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业务,开展效益性审计。对于业务开展的效率、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就是成本形成的过程从第三方角度客观评价,找到更优的手段、更好的方法,然后督促整改,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五、加快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力最有效的手段,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手段。要鼓励在临床医技部门开展那些适用性强、效果明显的新业务、新技术,在开展初期可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等规模效益实现之后,成本就会大幅下降。 另外,应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的共享和跨部门的整合,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进而降低医院的成本水平。 成熟的、科学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模块还可以为医院带来额外的收益,使信息项目由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 六、要有激励约束机制 要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使大家关注成本,引导大家形成科学的成本管控理念,养成成本管理习惯。 一是可以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就各个成本项目制定管理规定,制定成本定额,事前约束,并将制度、规定和定额用信息化手段固化、融入业务流程中去,使业务环节不合理的行为不能发生、事中管控。 二是将成本执行情况和相关责任人的利益挂钩。成本执行得好,给予奖励;执行得不好,则给予惩罚。成本问题比较突出的部门还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制。 对于不同的团队,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约束方法,可以是经济利益的挂钩,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挂钩。例如,可以定期公布大型设备运行成本和效益情况,可以把此结果应用于下次采买的评价分值中,提高大家采买环节的成本意识。
系列之后的思考
读完《支付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思考》这一系列的4篇文章,您有什么想法呢? 我认为,就目前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现状看,成本管理有3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挤牙膏”型,“节省”导向,实质是执行层面把事情做对,提高执行效率。 第二个境界是“剪刀”型,削减、优化导向,实质是做正确的事,提高体系效率和决策效率。 第三个境界是“点燃”型,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质是凝聚全员形成医院发展的核心力量。可能有人说,这是收入管理的范畴,不是成本管理的范畴。事实上,所有的成本投入都是为了产出。只要提高了收入产出比,就实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例如,海底捞火锅店赋予一线员工比较大的小食品、饮品、用品的赠送权,似乎增加了成本,但是提高了一线员工的主人公意识,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带来了顾客体验的改善和顾客回头率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医院成本管理还处在第一个境界;部分管理者已经有了第二个境界的认识;对第三个境界,大部分人还没有形成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