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骑车时突然倒在地上,呼吸、心跳骤停。危急时刻,周围的好心人、某医院的两名医护人员及时施救。经过10分钟的心肺复苏,他们把老人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据初步了解,老人昏倒与天气闷热有关。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平均每分钟一人,发生率居世界之首,同时心脏性猝死患者还呈现年轻化趋势。
本期专家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 张伟彬
面对心跳骤停(心跳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直接后果是临床死亡,若得不到正确的抢救,将进展到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即脑死亡),我们该做什么呢?人人都有被救的机会,人人都有救人的义务,心肺复苏(CPR)是救治患者的最后一道关口。 面对心跳骤停 注意黄金四分钟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所采取的一种抢救措施。心肺复苏的原理是通过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通过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最终恢复自主呼吸;脑复苏是复苏的目的,心肺复苏是复苏的核心。 根据临床经验,患者心跳停止5~10秒钟,会导致晕厥;心跳停止15秒钟,会导致抽搐;心跳停止45秒钟,会导致瞳孔散大;心跳停止1~2分钟,会导致瞳孔固定;心跳停止3~5分钟,会导致大脑细胞不可逆损害。大量证据表明,患者心跳骤停1分钟内被救活的概率为90%,4分钟内被救活的概率为50%,4~6分钟被救活的概率为10%,大于6分钟小于10分钟被救活的概率仅为4%,大于10分钟被救活的概率几乎为零。因此,面对心跳骤停患者,现场目击者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迅速、有效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另外要在公共场所配备更多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实施心肺复苏,要坚持以下流程(BLS):首先判断环境对施救者和患者是否安全,其次要正确识别心跳骤停,10秒内未明确感觉到脉搏的,要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呼叫他人帮忙或手机拨打120,设法取得AED)。 心肺复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流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按压位置,施救者将双手放于患者胸骨的下半部,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为5~6厘米(至少5厘米),按压与放松时间为胸廓完全回弹(避免依靠胸部),按压用力方向为垂直向下,在搬运、插管、疲劳、人员更换、检查脉搏、通气、除颤、插管、建立静脉通路等过程中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10秒),同时要注意畅通患者气道。成人患者头向后仰90度,8岁以下患者头向后仰50度,婴儿头向后仰30度。 在对心跳骤停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可以不口对口吹气只按压吗?对于非医务人员来说,可以仅给予单纯按压(更易掌握、更愿意实施),特别是心跳骤停时间较长的患者和窒息性心跳骤停患者(婴幼儿、溺水患者),可以不口对口吹气,只按压。 面对心跳骤停患者,是先按压还是先除颤?电击除颤是利用除颤器释放的高压电流,短时间内经胸壁或直接经过心脏,使心脏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打断导致快速心律失常的折返环或消除异位兴奋灶,从而使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控制心脏冲动。当患者被目击(监护情况下)发生心跳骤停,又可以立即得到除颤仪时,尽快使用除颤仪。未在监护状态下发生心跳骤停,又不能立即使用除颤仪(需要别人去拿或者准备)时,应立即胸外按压。总之,只要发现猝倒、无意识、触摸不到脉搏,除颤仪又不能唾手可得,立即给予胸外按压。 那么,在电除颤时,单向波与双向波哪个更好呢?单向波是由单极发出电流,从一个电极流到另一个电极。除颤需要的能量水平比较高,电流峰值比较大,对心肌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对人体经胸阻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节功能,除颤效果不佳。双向波的电流在两相流动,可以维持一定的有效电流,能提高首次除颤的成功率。由于电流峰值较低,也相对恒定,所以对心肌的损害程度较轻。随经胸阻抗而变化,首次电击成功率较高。 除颤后先观察除颤效果还是立即心外按压呢?在电击前和在电击后即刻做不间断的胸部按压很重要。除颤前胸部按压两分钟,有助于将血液注入心脏泵内,增加除颤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性。除颤后即刻进行胸部按压两分钟,有助于预防除颤电击后常见的低血压和心搏停止。 心脏复苏装置与徒手按压哪个更好呢?目前,根据临床经验,人工胸外按压仍然是心跳骤停的救治标准。大型实验结果表明,机械按压不能改善院外心跳骤停患者的预后,但没有人能将徒手CPR完全达到指南的标准要求,包括按压频率以及按压的中断时间都达不到指南要求。复苏装置在特定的条件下(例如施救者有限、需长时间心肺复苏、在移动的救护车或在血管造影室内进行复苏),复苏装置可以作为传统复苏的替代品。从实施的便捷性上讲,施救者的双手永远是第一首选。 心跳骤停后除了按压还应该如何救治呢?对于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者建议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目标温度管理。所有心跳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患者,给予低温治疗。降温方法:冰袋或装有循环冷却剂的冰毯,具有化学冷却作用的头盔、含零下30摄氏度溶液的冰帽,冰盐水洗胃、灌肠,通过颈动脉冷却液体灌注、一侧颈动脉体外冷却血液灌注,冰水鼻腔灌洗等。体温32~34摄氏度至少24小时,有不可电击心律时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因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导致的心跳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考虑使用利多卡因。 (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