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殷海燕:关爱才是对患者最大的抚慰 |
|
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殷海燕,今年40岁。2002年5月,她带着满腔热情成为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 当洁白的护理服穿在身上,当挺括的燕尾帽戴在头上,当在值班的病房里巡视,她便把热情服务、爱岗敬业和维护精神病患者生命安全装在了心中。 精神病患者的守护者 从开放病房到封闭病房,再到成为业务娴熟的护士长,殷海燕坦言,护理工作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 每天上午是殷海燕最忙的时候。了解夜间护理情况、晨会交班、查房、换药、与患者谈心……殷海燕一进入病房,患者立刻把她围住了。 “因为是封闭病房,患者不能随便出入,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殷海燕说,由于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她时常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和面部特征,并做到心中有数。 一天中午,护士小丽正在查房时,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拽倒在地。殷海燕见状立即上前制止。只见一名20来岁的女精神病患者嘴里含着小丽的头发,手中还有小丽被拽下来的头发丝。殷海燕立即将小丽送往外院救治,“当时就被缝了好几针”。而这名患者对自己的冲动行为竟一点儿也想不起来。 面对患者的无故打骂,殷海燕习以为常:“患者精神失常,我们要有理智。”她常对医护人员说:“患者长期受精神病痛折磨,特别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位患者!” “帮助患者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这句话早已成为她工作的追求与目标。 因为喜欢 所以坚守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于封闭病房的护理人员来说,护理工作更是一项繁琐的差事。 采访中,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护士刘晓燕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殷海燕的故事。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病房里来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妇女。她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被害妄想、幻听等一系列症状。她从家里逃跑数天后,被家人找回并送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当时,这名患者身上散发着一股恶臭,嘴里还嘀咕着:“都嫌弃我,还送我来这儿干什么,都滚!”“‘没有人嫌弃你。’话音刚落,只见殷海燕护士长拿起毛巾,带患者去洗澡,一边洗一边问她‘疼不疼’”。 刘晓燕回忆说,当时,殷海燕耐心地帮患者清理,白皙的脸上挂满了汗珠。患者却始终一言不发,还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殷海燕不但没有一点儿嫌弃,还给她理发、剪指甲。患者怀疑饭菜里有毒,几次将饭菜泼到殷海燕身上。殷海燕不仅没有生气,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示范引导她进食……后来,这名患者出院了,见到殷海燕一直说“对不起”,而殷海燕总是笑着说“没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她是南丁格尔精神的映射者,她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大爱无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刘晓燕由衷地赞叹。 以身作则 无怨无悔 为了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丰富患者的日常生活,提高服务质量,殷海燕严格落实分级护理制度,以身作则,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重点护理一级患者,提倡24小时无缝隙服务;将二级患者合理有序地分流到健身房、音乐治疗室、棋牌室等公共活动室,方便管理;主张人文化管理、细节化管理、倡导服务以人为本,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凝聚力。凭着娴熟的管理经验和团队精神,一路走来,她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殷海燕圆圆的脸庞,中等身材,两只眼睛笑起来弯弯的像月牙一样。谈及收获,她思考片刻,腼腆地说:“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多苦多累,我都将怀着对护理工作的满腔热情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全身心地帮助每一位精神病患者!” 同时,殷海燕也希望社会能给予精神病患者、精神科的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如果您的身边有精神病患者,请不要歧视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才是对患者最大的抚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