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住培专业基地如何优化和完善住培制度?
医保制度拒绝“泛福利化”
精准医疗扶贫要补齐“短板”
宋征佩:“有故事”的男护师
1
11 1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宋征佩:“有故事”的男护师
      初夏的一个周末,记者来到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慈善惠民病区探访,走近男护师宋征佩的日常工作。该慈善惠民病区专门收治社会流浪乞讨的精神疾病患者。宋征佩的工作便是护理这些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并帮助他们寻找亲人。
    白天查房,晚上夜班
    早饭刚过,宋征佩给患者刮胡子,另一位同事则领着患者挨个上厕所。宋征佩每天除了出去打饭、领取必要的药品和生活物品外,其他时间都在病房里。这是一群智力低下、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许多患者甚至说不完整自己的姓名、住址,医生只好给每个患者编一个号。
    白天查房,宋征佩要给患者整理床铺,打理个人卫生,梳头、洗脸、剪指甲,一样不落。此外,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即搜集危险物品。“牙刷、剃须刀、筷子等尖锐物品都要收起来。”宋征佩说。
    晚上值夜班,宋征佩要不时地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呼吸情况,尤其要关注打呼噜声特别大、吞咽困难及有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这样的巡视,每隔半小时一次。晚上10时和凌晨3时,他要两次叫醒患者上厕所。“半夜上厕所是患者发生意外的高峰期。”宋征佩说,每隔三五分钟,他都要进去看一次患者。每个夜班,对“宋征佩们”来说都是不眠之夜。
    每天照顾患者,习惯了累脏险
    “照顾患者比照顾小孩儿还要烦琐。”宋征佩坦言,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不断督促,形成条件反射才能改掉坏毛病。有个患者浑身长满虱子,一天得洗3次澡,连洗7天才恢复常态。
    在精神科工作,除了不怕脏累,还得有个好体格。两个女患者从新疆摘棉花回来,随身携带十几万元劳务费,由于长时间坐绿皮火车,精神高度紧张,患上了旅途精神病。她们被送来时,极不配合治疗。宋征佩和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她们安顿好。“别看我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当时根本控制不住她们。”宋征佩说。
    整天和精神疾病患者接触,挨打是经常的事。有一次,两个患者打架,宋征佩上去阻拦,其中一个患者硬生生把他的指甲给咬掉了。“我的很多同事都被打过,这太平常了。”宋征佩说。
    跟患者交心,给更多关爱
    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累、脏、险,宋征佩早已习惯,甚至从中找到了几分乐趣。
    这些社会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总是想跑,但宋征佩有自己的妙招儿。“患者想跑是有征兆的,比如拿我们的钥匙,或者去门口晃悠。”宋征佩笑道,一年下来,追回三五个患者很正常。
    有一次,一个患者当街拦车。患者身穿黑色T恤衫(短袖圆领衫),后背印有“塔沟武校”4个字。他双手叉腰,一脸不忿。
    “当时,大家都搞不清这个人的背景,觉得他武功高强,不敢上前。”宋征佩回忆说,经过交流,判断对方无意攻击时,这才敢给他做体征检查。原来,患者穿的T恤衫是流浪时别人送的。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宋征佩笑着说,“我们也是‘有故事’的人。”
    “刚工作时,我最怕参加同学聚会。”宋征佩说,以前大家自报家门,有急诊科的、有肛肠科的,“精神科”这3个字总是让他不好意思说。然而有一次,宋征佩拜访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的同学时,对职业有了新的认识。那天,宋征佩在手术室门外等了1个多小时,见同学忙里忙外,根本下不来手术台。最终,两个人没能说上一句话。“同学的工作强度比我大,我工作的危险性比他大。大家都不容易,都需要敬业精神和爱心。”宋征佩说。
    自2004年从郑州市卫生学校毕业后,宋征佩在这个病区一干就是13年。他护理过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少说也有3000多人,有些患者还成了他的朋友。“精神疾病患者患病之后也很希望得到关注和照顾。”宋征佩说,“希望大家对精神疾病多一些了解,对患者多一些尊重、宽容和关爱。” (据《人民日报》)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