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众志成城 让生命通道高速运行
1
11 1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众志成城 让生命通道高速运行
 

众志成城 让生命通道高速运行
——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郭永伟 贾一佳  文/图

核心提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目前约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人,每年约有350万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心血管疾病位居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每5个死亡者中,就有2个是由于心血管疾病。
    在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中,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起病重、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目前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25年,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
    目前,我国每年约出现250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这些人中,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约为5%。在这5%当中,仅有16.7%的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得到及时治疗。大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而死亡或残疾,究其原因,在于相应的救治体系缺乏、院前急救和院内体系脱节、院内不同救治部分的割裂以及群众对疾病的凶险程度认识不够等。
    2010年10月,《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发表,它是中国的心血管专家结合我国实际,共同讨论制订的我国“胸痛中心”的运行模式和急性胸痛诊治流程。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授权,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负责认证工作。全国认证工作于2013年11月11日实施。
    2016年3月15日,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绍东等4名专家莅临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认证现场核查。
    2016年4月8日,第十八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周口市中心医院被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为“周口市中心医院分中心”,成为周口市第一家、河南省4家分中心之一和全国63家分中心之一,承担起周口市心血管疾病防治、慢性病健康管理与教育、胸痛防治网络体系建设以及胸痛筛查与防治的时代重任。

 

周口市脑卒中、胸痛中心三级防治网络建设推进会现场

中国胸痛中心专家莅临周口市中心医院开展现场认证工作

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召开典型病例分析会

周口市中心医院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开展胸痛培训活动

     周口市中心医院院长于彦章(左)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霍勇(右)合影

 

    周口是一个拥有1112万人口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因广大群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等胸痛疾病了解甚少,加上基层医院缺乏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急诊治疗技术,导致此类急重症患者延误治疗时机,造成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据周口市中心医院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该院每天接待以胸痛为主诉的患者达到120人。
    这些令人痛心的数据和患者极度渴望生存的眼神,如同两把钢刀深深地戳痛了周口市中心医院领导班子的心。“如何打破传统的胸痛医疗救治模式?如何优化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如何有效杜绝急诊PCI时间延误?如何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以及有效缓解胸痛患者因病返贫问题”等成了该院领导班子会议上经常研究与论证的课题。
    全国认证体系工作的展开,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得知此消息,周口市中心医院院长于彦章兴奋不已,他立刻召集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进行商榷,并向中国胸痛中心提出申请,积极要求成立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让周口广大急性胸痛患者得到早期、有效、规范的治疗。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工作扎实开展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是国际上第三个认证体系,是在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和德国心脏病学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确立的认证体系。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包括5个要素(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任何一个想获得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必须具备5个标准全部达标的条件。
    在评审投票过程中,来自全国的30名医疗专家对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组送来的检查结果采取盲选的方式进行投票。在认证过程中,现场认证专家不仅会关注医院胸痛疾病救治通道是否通畅以及整个区域性协同体系的建立情况,还会询问医院后勤人员相关胸痛疾病救治知识。每次认证的申报单位一次性获得通过的概率不到30%。
    “门槛儿高、通过率低、一票否决”是业内人士公认的申报认证的3个难题,但周口市中心医院领导班子对此并没有望而却步。该院正式提交认证申请书之后,立即建章立制,制作标准流程,为胸痛中心认证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该院任命副院长吕燕平为胸痛中心主任,任命心内二科主任冉华中为胸痛中心医疗运行总监,任命博士王娜为胸痛中心医疗协调员,确定马伯恩、张军堂、高涛、刘华玲、贾国力等十几名相关科室负责人为胸痛中心专家。经过几个月的认真筹备,该院得到了中国胸痛中心批准,并顺利入围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名单。
    喜讯传来后,周口市中心医院立即成立胸痛中心创建小组,并选派了4名小组成员前往广州军区总医院学习如何解决胸痛中心认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随后,在吕燕平的带领下,4名小组成员前往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摩。考察结束后,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创建小组立即行动,并责成各位专家严格按照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加强群众教育,建立区域性协同体系,规范院内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现场演练。
    按照工作部署,冉华中带领团队人员迅速规范院内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的各个环节,制定关于急诊就诊急性胸痛患者、院前120接诊急性胸痛患者、网络医院转运急性胸痛患者、院内心内科急性胸痛患者、院内其他科室急性胸痛患者就诊的相关制度、流程及规范。
    为了让全院工作人员了解胸痛中心的认证流程,周口市中心医院领导和专家对医疗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等方面的培训;对胸痛中心核心科室专业医师和护士进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初级心肺复苏技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对全院医、药、护、技人员进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初级心肺复苏技能、时间节点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对全院医疗辅助人员及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心跳骤停的处理流程”等方面的培训。为了考察流程能否缩短就诊和治疗时间,该院领导班子多次深入急诊科、心内科、导管室,对5种不同来院方式的流程进行反复演练,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方案,大大缩短了患者从入医院大门到球囊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的时间,最终建立了畅通无阻、环环相扣、衔接无缝的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
    2016年3月15日,易绍东等4名专家莅临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认证现场核查。在认证现场,易绍东对该院每年10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抢救胸痛患者中时间轴的概念始终贯穿整个急救过程等给予高度评价。他提出,该院胸痛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加强了区域间的医疗信息互通,还增强了急救时医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对提升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在全国推广。
营造宣传教育氛围
积极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机制
    2016年12月28日,周口市中心医院用最短的时间成功救治了一名心肌梗死患者。
    55岁的姚某是商水县张庄乡的村民。2016年12月28日上午,姚某在家劳作时突发胸痛,疼痛难忍,全身大汗淋漓。情急之下,姚某的家人将其送到商水县人民医院治疗。值班医生迅速判断姚某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启动区域医疗协同远程传输系统,将患者的心电图及相关病情传输至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随后,周口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立刻调度“120”前往商水县人民医院接诊患者。
    在转诊途中,“120”急救人员将远程会诊中心反馈的诊断结果如实告知,患者及家属立即决定接受PCI手术治疗。在院外接诊患者的同时,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按照指令全部激活绿色通道各个环节——胸痛中心值班人员在一号楼前等待“120”车辆到来、心内二科介入团队进入准备工作、导管室一键启动、介入人员全员待命。
    据周口市中心医院上传中国胸痛中心信息库云数据显示,此次生命救治的时间节点如下。
    患者到商水县人民医院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为13时28分;“120”转运患者的时间为14时;患者到达周口市中心医院门口的时间为14时25分;球囊扩张时间为14时46分。
    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周口市中心医院刷新了胸痛中心建立以来最快的院内血管开通时间——21分钟!也就是这神奇的21分钟,一个生命被成功挽救。
    探究该患者的成功救治过程,冉华中认为,这要归功于领导重视、宣传到位、培训有方等。他说:“胸痛中心建设实际上就是‘市长工程’‘院长工程’。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牵头与帮扶、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医院领导班子的重视,胸痛中心建设就不可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在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座谈会上,周口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炯明确表示,周口是人口大市,面临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问题。周口市中心医院作为全市医疗行业的“领头羊”,解决难题、造福广大患者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周口市卫生计生委将全力支持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的申报认证工作。
    自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广东等多次深入该院,围绕建设流程、院内绿色通道和院前急救系统的衔接、宣传教育、持续改进等重要环节听取汇报、把脉问诊,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2016年4月27日,由周口市卫生计生委主办的周口市脑卒中、胸痛中心三级防治网络建设推进会在市委党校报告厅召开。会议传达了《关于打造“周口市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120分钟救治圈”的重要通知》,明确了脑卒中、胸痛救治流程,成立了脑卒中、急性胸痛防治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了积极构建脑卒中、胸痛中心三级网络建设及全面实施脑卒中、胸痛救治工作一盘棋计划的总体要求。易绍东和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张伟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在此次会议上,2000余名参会代表掌握了胸痛治疗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基层医生和广大群众对胸痛的就诊意识,减少因患者认识不足导致的救治时间延误问题,周口市中心医院联合周口广播电视台录制了大型宣传片——《胸痛背后》及《健康有约》,在该院大屏幕上轮番播放,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进行全方位宣传;同时,该院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农村、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升胸痛知识培训与宣传力度。
    为了推进胸痛中心三级网络建设工作全面实施,周口市中心医院任命王娜和贾国力为医疗协调员,先后对太康县人民医院、郸城县人民医院、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周口市人民医院、淮阳县人民医院、扶沟县人民医院进行了“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初级心肺复苏技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流程、时间节点管理、心跳骤停处理”的培训,培训会结束后进行考核,并与这些医院签订了相关合作计划和协议,建立了6家网络医院的微信传输平台及一键启动流程。资料显示,该院开展各级各地培训共计50余场,9800余人受益。该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涵盖学术交流、讲座、上报、会诊等微信群42个,吸收基层医务人员5000余人,初步达到了拉近与基层医务工作者距离、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和提供便捷服务的预期效果。
    付出汗水,收获喜悦。2016年,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全年共接诊急性胸痛患者8000余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0人,较2015年增长1.2倍;发病在12小时以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0人,较2015年增长2倍;全年急诊PCI患者483人,较2015年增长6倍;急诊PCI占所有符合再灌注指征比例为80%,较2015年增长3倍。目前,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周口市中心医院得到了中国胸痛中心的认可。为此,冉华中被聘任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王娜被聘任为中国胸痛中心培训师。
注重持续改进
为周口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葛均波提出,建立胸痛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核心就是持续改进。
    谈及葛均波所提出的工作要求,吕燕平说,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工作重点就是进一步整合,优化院内急救科、检验科、导管室、心脏介入治疗科(心内二科和心内五科)等各个部门的有效衔接,通过规范各科室的工作,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从而保证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畅通运行。以ST段(反映心室各部均在兴奋而各部处于去极化状态,无电位差)急性心肌梗死为例,从起病到正确干预的时间与心肌坏死的面积、并发症和生存率直接相关。在起病后70分钟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1%~2%,而在6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6%;心肌缺血2小时内导致50%的心肌发生坏死,4小时内导致70%的心肌坏死,6小时内导致90%的心肌坏死。这类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准确的救治,就会在短时间内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进一步缩短院内绿色通道救治时间、提高胸痛患者的生存率、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这些成了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工作中不懈追求的目标。该院专门设置了急性胸痛的独立就诊区域,确保急性胸痛患者及时就医;梳理急性胸痛的相关制度及诊治流程,分别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急性胸痛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气胸等疾病救治流程进行分级,加强全面、细致的梳理;完善标识及标牌;设置院内绿色通道,在急诊区设置标牌抢救区域,便于分区管理;设计制作急性胸痛患者登记表,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实行登记表随同患者同步走制度,依据表格上的时间节点上报中国胸痛中心;为急救人员配备“120”专用手机号码、便携式心电图机和远程会诊上传系统,确保急救人员随时联系、掌握、上传患者的各种信息。
    为了解决导管室因器械数量有限、人员配备不足而延误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周口市中心医院又购进两台大型C形臂、X光机,拟成立第三导管室;相继购买了心脏多导生理仪、心电监护设备、除颤抢救设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大型呼吸机、血栓抽吸导管等设备;增添介入器材和无菌包的配置,确保手术顺利开展;在24小时值班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线人员、二线人员、三线人员值班制度,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2017年3月4日,周口市川汇区患者王某因突发急性胸痛被“120”转运至周口市中心医院。该院各部门联动,快速确定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开通了血管,实施再灌注治疗,使患者的胸痛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该患者从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仅为16分钟,PCI手术时间不到1小时。
    2017年3月14日,《医药卫生报》刊登报道,详细介绍了这起救治速度在全国胸痛领域较为罕见的手术案例。
    一路奉献,一路高歌;一路汗水,一路收获。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历史重任、坚守着神圣的职业岗位。在鲜花与掌声的包围之中,他们没有放慢奋进的脚步。
    谈及周口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的发展方向,于彦章表示,周口市中心医院是河南胸痛中心建设的先行者,是普及建立胸痛中心理念的推动者。该院将不断改进急性胸痛诊治流程,以便挽救更多急性胸痛患者的生命;以此为契机,努力把周口市中心医院打造成高端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抓好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努力,持续改进,促进周口市医疗救援事业快速发展,以便造福广大患者。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