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年轻中医如何跟上老中医的步伐 |
|
□孟长海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继承,而继承一方面来自于书籍等这种固定的宝库;另一方面来自于传承和教育。然而,在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虽然不乏自学成才的人,但是老师起到的指导作用是很关键的。因此,中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医老师显得比较重要。 因而,我们应该在选择中医老师方面下功夫。实际上,在当今环境下,有志于中医传承工作的老师有很多,诸如学校里的中医老师、医院里的医生、社会上的科普专家等。同时,在中医里也有老中医、中年中医、青年中医的区别;老中医中也有纯粹高水平的中医,也有技术一般的中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中医老师就显得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让年轻医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呢?这里,并不是单纯地让老中医把病人都交给年轻人诊治,然后让年轻人练习手法、熟悉临床等,而是围绕传承的形式形成良好的制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一步明确中医梯队建设的思路。老中医带学徒,这个师徒关系不仅是目前的父子辈,还应该探索祖孙辈的培养模式,为青年学生接触老中医打开通道,建立有效机制。探索培养机制,有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比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仲景班,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模式。学生通过经典知识教育后跟师学习,这种模式能够让年轻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中医实践,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灵活运用中医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有效的资源调控,逐步分流病人资源。中医在治疗中应该积极探索分级诊疗模式。过去,老中医带学徒就很有意思,针对一些患者,老中医会让学徒先为患者诊治、开药方;随后,老中医再为患者治疗疾病,这样的模式就能给年轻中医师锻炼的机会。目前,中医医院的诊疗模式不是坐堂医的模式,很多年轻中医单靠中医自立门户已经不太现实。笔者认为,中医管理部门可围绕老中医建立医疗工作组,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诊疗共同体。通过适当的分级诊疗方式,老中医的工作倾向于指导年轻医生学习、临证工作,年轻中医应加强锻炼,并注重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以提升年轻中医诊疗的认知能力,从而改变名老中医专注于临床而疏于指导的情况。 最后,笔者曾经与一些名老中医沟通过,他们认为,最快乐的事情是每天坐诊、看病,然后为患者消除病痛。可是,大部分名老中医最大的心愿是能有机会给学生讲解一些中医药知识,以便传授自己的诊治经验。 笔者建议,在中医诊疗方面应该启动一个院内,甚至于区域内的会诊机制,让老、中、青中医师分级诊疗。这样老专家能够针对疑难病例进行诊疗,可适当地减少他们在临床方面的工作压力;中青年中医针对一般常见病例进行治疗;青年人遇到疑难病例及时启动会诊模式。这样就形成了年轻人和老专家相互交流的空间,一方面可以发挥年轻学子精力旺盛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发挥了老中医经验丰富的优势。如果国家制度能够同步跟进这种模式,确保老中医的生活质量和工作保障,让他们有足够的热情指导年轻中医、发挥余热。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中医后继人才。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