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三因”治感冒病例解析
按揉承山穴可治疗闪腰
健脾益气止咳方治疗小儿咳嗽
麻黄桂枝各半汤治伤寒
鉴别真假雄黄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治验
1
11 1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治验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治验
□翁维良

病案介绍
    陈某,女,77岁,心慌十几年,加重伴气短、水肿3个月找笔者诊治。陈某曾被其他医院的医生诊断为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她当时日常生活和工作没什么影响,体力稍差,上4层楼时,中间需要停下来歇一歇。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某有时感觉头昏脑涨,血压升高,坚持服用降压药。20世纪90年代,她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时眼前黑蒙、头晕、头痛、呕吐不止,只有去医院治疗才能缓解。1992年以后,陈某有时感觉心悸不适,心律失常,因早搏次数少,未应用药物治疗。2002年10月,陈某因心悸不适去医院就诊,心电图显示房颤。2007年7月27日,陈某发生第四次房颤,在某医院治疗,未能纠正,转为持续性房颤。陈某每年都会因肺炎、菌血症住院治疗两三次。
    中医诊断:心悸,水肿,喘证,眩晕,痹证。
    辨证:心气阳虚,血瘀水停。
    治则:益气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太子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12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车前草15克,泽泻12克,赤芍药12克,郁金12克,红花12克,炮附子10克(先煎),桂枝12克,槐花12克。共7剂,用水煎服,早、晚服药。
    陈某用药后,心慌、气短症状明显减轻,每2周就诊1次。笔者及时根据症状对药物进行加减。治疗时,笔者以上方为基本方,让其继续服用3个月,其病情相对稳定。笔者以活血化瘀为总的治法,根据临床症状不同,采用益气活血利水、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温阳活血利水等治法,让其每2周就诊1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陈某可出门缓慢行走、散步,但劳累后胸闷,舌淡暗,苔薄白,左脉弦滑,右脉沉弱。这属于气阴两虚,瘀血水停,兼有暑湿。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利水,兼化暑湿。
    方药:生晒参片10克,麦冬10克,玉竹15克,葶苈子12克,生黄芪15克,玄参12克,广藿香12克,佩兰12克,炒白术12克,玉米须12克,大腹皮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川牛膝15克,地肤子15克,炒薏苡仁15克,丹参15克,川芎12克,红花12克,桂枝12克,三七粉3克(冲服),焦山楂15克,百合15克,桔梗15克。共14剂。用水煎服,早、晚服药。
分析讨论
    中医认为,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痰饮、水停。心气虚、心肾阳虚是发病基础,水停、瘀血是其最终产物。病位在心,涉及肺、肝、脾、肾。各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严重时因阴竭阳脱而死亡。
    笔者认为,心力衰竭与血瘀证有一定的关系。心力衰竭病程长,在病理发展过程中,可见心气不足,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血不利则为水的病理改变。气虚血瘀水停、心肾阳虚是贯穿本例患者发病始终的基本病理环节。益气活血利水、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温阳活血利水是主要治法。
    此案在近5年的治疗中,笔者以活血化瘀利水为主线贯穿治疗的始终,用药注意季节变化。夏季注意化暑湿,常用藿香、薄荷、佩兰;冬季注意温补阳气,常用炮附子、肉桂、干姜。常用方剂为自创的冠心3号方(丹参、赤芍药、川芎、红花、郁金)、生脉散(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玉屏风散(生黄芪、白术、防风)。笔者用生黄芪、丹参、茯苓与其他药物配伍,其中健脾利水常用茯苓配泽泻、生黄芪,生黄芪配黄精、茯苓,茯苓配党参、延胡索;益气活血利水常用丹参配红花、生黄芪,丹参配泽泻、茯苓、生黄芪;养血安神用生黄芪配丹参、酸枣仁;宣肺利水养阴常用玉竹与葶苈子配伍。
    陈某病情复杂,为慢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治疗前频发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和水肿。陈某由于服用西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得已停药,遂求治于中医。经治疗后,陈某将近4年未再因心脏问题住院,生活基本自理,头晕、恶心、行动不便、下肢水肿等症状减轻,还可出门缓慢行走,散步;抵抗力增强,未再因感染、发热住院,即使偶尔发生风寒感冒,服药后即可痊愈。如今,陈某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提高。为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作者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