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远
笔者曾在基层负责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管理十几年,根据近百起的输液意外事件分析,结合相关的专业规范标准要求,笔者认为,要保证输液安全,乡村医生必须在5个方面慎重而行。 一、除非重症抢救,不能大病小病都输液 只有病情特别严重需要抢救治疗(如服毒、严重外伤、心跳骤停等需要输液配合的治疗)或存在明显的吞咽困难、呕吐、腹泻或胃肠道病变,口服药物有明显的吸收障碍或潜在的吸收障碍时,才应该考虑给患者输液。医生治病应按照“能口服不打针,能肌注不输液”原则进行,对强烈要求输液的患者,要认真说明输液的风险,尽量不让他们输液治疗。 二、对强烈要求输液的,乡村医生要让患者家属签字 即便是患者家属签字,乡村医生也要做到:一是做好守护,严密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及时换药,不能让气体进入输液管;二是最好应用高效低毒、安全有效的药物;三是刺激性强烈的药物(如癌症患者化疗、输液)一定要按医嘱处方及“盐水-化疗配液-盐水”的顺序进行输液;四是注意凝血障碍患者(如肝硬化患者)的拔针止血;五是晚上最好不输液。 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遵守无菌原则 静脉输液的操作要求极高,无论是材料、药物、操作人员还是操作过程都要求无菌。即使是重视无菌原则的大型医院,也有1%以上的输液者会发生输液反应;对基层而言,监护急救条件不足,输液风险更大。建议乡村医生对有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及老年人,谨慎提供静脉输液服务。 四、对待特殊人群输液,当心发生意外 村里很多心脑血管病患者多在冬春两季定期到卫生所输一些活血化瘀、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很多老年人认为输了液就能防止冠心病、脑血栓等的发生,而事实上,输入的药物随着人体的新陈代谢,药物的作用会很快消失。这些不甚科学的认识,大大增加了其发生输液风险的可能性。对于年龄偏大、有其他病在身的患者更是如此。盲目输液危害很大,因此不能随意输液。 五、遵守执业规范,避免上门输液 一是在患者家里输液,受周围环境影响,药液从配置到操作都有可能被污染,大大增加感染率及发生输液反应的可能。 二是按《执业医师法》,执业注册乡村医生上门输液属违法行为,假如出现意外患者追究赔偿责任,乡村医生很有可能要担负主要责任。(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