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四维彩超至少需要提前3个月预约;产科只有202张床位,但实际需要300张产床;产科医生42人,其中11个人怀孕,实际需要60位产科医生才忙得过来……广东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在全院范围内征集妇产科人员利用休假时间支援产科工作,值一个通宵的班,补助费用为500元~1400元。然而,即使如此,报名参加的人员也不多。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使得供求关系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产科医务人员的结构性短缺。同时,生二胎的医务人员也不少,加剧了“人才荒”。为了破解“十个瓶子七个盖子”的难题,这家医院试图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而“如意算盘”落空了。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医院“一个萝卜一个坑”,并没有“闲人”。那些医术和医德得到公众信任和认同的大医院,许多医务人员通常“马不停蹄”,加班加点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分身乏术、紧张不已,是大多数医务人员的生存状态。身心疲惫的医务人员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又有谁会愿意通宵值班“拼命挣钱”? 作为当下医院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产科重金求才”折射出了当下产科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的巨大缺口。应对生育潮,对于医院来说,无外乎两条道路:一是增加产科医务人员的人数,二是减少进医院生产的产妇的数量。 产科医务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对其的培养有一定周期性,因此在短期内增加产科医务人员,有点儿难度。与之相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减少大医院的产妇数量,更具有操作性。 产科事关“母子平安”。老百姓往往将信任托付给公立的大医院。在安全焦虑的驱动下,不少老百姓宁可“多花钱”“多费力”,也要将产妇送到大医院。执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善意无形中被老百姓忽略乃至漠视了。倘若一些低等级的公立医院和一些有资质的民办医院能够帮助分流产妇,这家大医院就不会出现产科医务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 “产科重金求才”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产科医务人员已经成为“香饽饽”,并且有越来越吃香的趋势。这也呼唤整个社会转变观念,为产科医务人员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此外,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里,那些已有的医疗资源如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考验着社会治理的智慧和水平。只有双管齐下,产科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才能得到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