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尔黎
12月17日,《医药卫生报》第一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冬日里的“爱心晚餐”》,说的是曾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杜连明,在住院期间对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敬佩不已;前几天他又带着患肺炎的孩子在这里治疗,看到医务人员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很心疼,就萌生了为医务人员送晚餐的想法。后来,杜连明就自己熬粥,每天步行十几分钟将粥送到医务人员的手里。对此,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杜玮说:“我们为患者治疗是分内事,他为我们送晚餐却不是分内事,我正在考虑怎么处理好这件事才不伤他的心。不过,这个钱我们一定要给他!” 一篇短短的文章却充满了温情,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患者对医生的理解、尊重,看到了医生的敬业奉献和医者仁心的精神。这种温情让人感动,让人深思。 曾几何时,“医闹”的黑手伸向医务人员。一旦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出现意外,家属就把怨气撒到医务人员的身上。伤医事件屡屡发生,使医生的身心痛苦不已。钟南山说起医患问题时感叹道:“这样下去,谁还愿意学医?”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可以这样说,每个医生在接诊患者时,都想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但是,人体的生理结构极其复杂,疾病也在发生变化,医生即使再谨慎、再严格地按照医疗操作程序与规范标准诊治疾病,有些疾病也是难以治愈的。 近年来,医务人员一直在呼吁保证医疗环境的安全。究其原因,还是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理解与尊重。如何打破这种僵局?首先,医务人员要反省自己,自省才能洁身自好,自省才能找到差距。作为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较广的知识面,掌握一些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知识,掌握灵活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不同知识层面的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使患者科学、理智地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其次,患者要了解医学知识具有局限性,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理解医生的付出,尊重医生的付出,有什么疑惑或不懂之处,可以咨询医生,而不是动辄大吵大闹。 医生和患者本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为了战胜疾病这一共同目标而站到了一起,应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地去战胜病魔。从这个意义上说,患者尊重医生,其实就是尊重自己。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彼此理解、尊重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