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患者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不能进食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有肺部感染、脑梗死。事发当天,主管医生的医嘱为给予留置胃管及鼻饲饮食,当班护士两次插管不成功,并向医生汇报,给予停插。但下午患者仍然不能饮水及口服药物,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护士给予留置胃管,但在插胃管时因刺激患者迷走神经,引起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引起医疗纠纷。 原因分析 缺乏临床经验。 护理安全意识差,没有把握好病情的动态变化。 心存侥幸心理。 吸取教训及整改措施 上报护理部和医务科。 召开护士会议,吸取教训,要求护士操作前要先评估患者情况,不能盲目执行医嘱。 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与医生沟通,要取得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 对危重患者进行操作时应有医生在旁边,意外发生时及时处理。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案例二 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入院后护士遵医嘱为患者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20毫升+菌必治1克。护士在推药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这是消炎药,当时患者及家属没有异议,但在执行注射过程中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四肢湿冷、脸色苍白、口唇发绀,立即停止推注,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医生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最终患者因过敏性休克死亡,引起医疗纠纷。 原因分析 违反操作规程,没有详细询问用药史。 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详细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 吸取教训及整改措施 询问病史应详细,特别是抗菌药物。给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和药物不良反应史。评估患者上一次用药后的药效、副作用,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 菌必治教科书没有要求做皮肤过敏试验,但应特别警惕。使用需要皮试的抗菌药物时,必须准备好抢救药(如肾上腺素等)放在患者床旁,注射后观察30分钟左右方可撤离。 静注药物速度宜慢,特别是静注抗菌药物应慎重。 给药中、给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和记录。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报告给医生处理。
案例三 某院患儿输液巡视卡上共有4瓶液体,在每次接瓶后必须签上护士名字以表示已执行。但其中一组接瓶后当班护士未及时签名,由于当时患者较多,加上在交接班时未向下一班护士说明。待输液完毕,患儿家属发现巡视卡上有一组液体未签名,从而质疑护士未给患儿用药,引起不满而投诉。 原因分析 当班护士违反了医嘱执行的制度。 当班护士忽略了护理细节造成患者不满。 吸取教训及整改措施 召开科室护士会议,通报此事。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制度。 要求护士掌握当班输液患者的输注情况。 要求护士交接班时做到“三清”,尤其是床头交接工作。 案例四 某护士接诊配药,错把舒肝宁注射液误注入甲维B1液体中,大约加入5毫升舒肝宁后,护士突然发现加错药立即拔出,重新插入贴有舒肝宁标签的液体中,而这一细节被患者发现,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原因分析 护理安全意识差,工作不够专心。 未能做到“四查七对”,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两种药都是护肝药,没有配伍禁忌。 缺乏工作经验,碰到问题没有及时汇报,按自己的主观想法办事。 吸取教训及整改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在操作过程中,认真执行“四查七对”。 向患者赔礼道歉。 赔偿患者当天的医药费。 当事人严肃处理。 (本报综合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