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深 度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 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 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 林
 
第六版:视 界
 上一版    下一版  
针灸传承 需要创新和突破
中医博客
倡导食疗莫误导
针刀操作不能脱离临床解剖学
中国针灸学会策划针灸大科学计划
专家研讨何首乌精准用药规范
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验收
1
11 1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针灸传承 需要创新和突破
 

□程海英

    21世纪初,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尔后,一些颇具特色的传统医药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些传统医药项目中的很多技艺,甚至无法用现代化手段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那么,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与省级)有什么特色、亮点呢?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又有什么发展创新的经验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指民众中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传统技能等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和文化空间。为了规范非遗保护工作,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贺普仁被确定为针灸项目的传承人。2010年11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将中医针灸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确定的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全世界仅有4位,贺普仁就是其中之一。

传承人相继仙逝  增强了传承的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非遗项目传承的不断推进,我们也体会到了非遗保护的急切感。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1986人,到2015年8月,有259人已经仙逝;而在世的人员,70岁以上的人占有一半。针灸的传承人程莘农、贺普仁相继仙逝,这个自然规律也迫使我们加强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中医人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作为非遗项目,针灸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针灸技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秉承着针灸“文化传承”的理念,我们要将这种独特的文化继承下去、传播开来,使之生生不息,成为中医文化的灵感和源泉。非遗非常注重技能、技艺的实践传承,在当前新形势下,需要在保护过程中构建“口传心授”的新模式。

推广适宜技术  必须做到规范化培训

    我有幸跟随贺普仁临诊30余年,作为贺普仁的学术传承人已有20年,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谈传承,感觉仍然无法脱离“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的模式。这种传承是高超技艺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在今天“再发展”的传承。以“火针”为例,贺普仁是当代火针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运用火针数十年。我作为他的学术继承人,首先要将火针的操作方法继承下来,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应用,特别是注重适应范围、操作技巧的把控,这是最基本的继承内容。
    贺普仁对火针所做的贡献使火针的影响日益扩大。全国很多医院也在应用火针,但在具体应用中的确发现不少问题,火针操作的诸多环节也有欠缺。很多医生连普通毫针的应用都尚且生疏,对火针的基本功就更谈不上了,主要表现在烧针不红、针刺的时间过长、进针的角度把握不好、出针后没有按压针孔等,这些均极大地影响了火针的疗效。
    在临床上,我遇到不少病人到我这里反映火针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患者在其他医生那里接受火针治疗后,出现局部烧灼、针孔出现黑点等情况,其原因就是上面所谈的情况。以我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来看,没有10年针灸临床经验的医生是不具备运用火针条件的。由于毫针是任何针具的基础,没有大量临床实践的磨炼经历是无法熟练应用火针的。因此,我多次强调火针的操作环节与适宜技术的推广,必须做到规范化培训,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仅继承还不够  应打破应用禁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仅靠继承是不够的。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必须拓宽应用病种,打破以往的禁区,使之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大量的古籍中有明确记载,火针不能用于头面部、关节部位和躯干诸多穴位,甚至夏季也不能使用等。
    但我在阅读这些文献时发现,古时火针的针具比较粗糙,对皮肤、关节的损伤比较大,所以才会有上述相关禁忌;而夏季不能用火针,是由于古人认为,天气炎热不宜使用温热的火针治疗,唯恐犯“虚虚实实”之戒。目前,我所应用的火针针具一律是工艺精巧的传统贺氏火针,只要规范操作,全身所有部位均可应用,且不会出现问题。同时,应用火针极为注重辨证,任何季节只要属于寒湿、阳虚的症状均可施治。在夏季应用火针治疗,正是顺应古人所说的“春夏养阳”原则,这些疾病恰恰是利用夏天充沛的阳气以助阳,是正当时。由此可见,要想实现一门技艺永不间断地流传下去,没有对该技艺进行完全理解和掌握,没有不断地发展、创新,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培养传承人显得非常关键。
    (作者供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是国医大师贺普仁的学术继承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