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节段,由椎体、椎间盘及周围韧带、肌肉构成。椎间盘的髓核病变及纤维环退变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与颈椎长期承受头颅重量、频繁活动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 颈椎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现代人们伏案、低头等习惯增多,发病率逐年上升,呈年轻化趋势。据《中国颈椎病诊疗指南(2022版)》,我国颈椎病患病率在10%~20%,40岁~60岁人群超过30%,其高发率与颈椎解剖及生理功能直接相关。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的基本病因。20岁~30岁后,髓核含水量降至60%以下,弹性与抗压能力下降;纤维环出现裂隙甚至破裂,髓核突出可以压迫周围组织。椎间隙狭窄导致椎体不稳,进而引发椎体骨赘、关节增生,韧带肥厚钙化,共同构成脊髓、神经、血管的压迫基础,最终出现刺激或压迫表现。 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均可能加重退变颈椎的损害程度。急性损伤(如车祸挥鞭样损伤、高处坠落)直接破坏椎间盘与椎体的稳定性;慢性损伤(如长期低头)使颈椎前屈位椎间盘压力增至中立位的3倍~4倍,纤维环容易撕裂,不良睡姿(如高枕)还会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加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是颈椎病前置因素。正常成人颈椎管矢状径12毫米~14毫米,小于10毫米为相对狭窄,小于8毫米为绝对狭窄。此类患者即使轻度退变(如小型骨赘),也会因椎管空间不足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发病年龄较无狭窄者提前5年~10年。 颈椎病临床分为神经根型(占50%~60%)、脊髓型(最严重)、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其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因症状复杂容易与其他分型混淆。 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发病率较高,由颈椎退变、外伤等导致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狭窄(正常直径8毫米~10毫米,狭窄时缩至3毫米~5毫米),刺激压迫神经根引发充血水肿及功能性障碍。临床以C5、C6、C7神经根受累较为常见,分别表现为肩外展受限、桡侧前臂麻木、中指麻木。 症状:首发颈肩痛,沿神经根放射至前臂及手指,疼痛多为刺痛、酸痛或电击样痛,夜间或颈部活动时加重。可伴有感觉过敏、麻木、上肢无力及肌肉萎缩,症状与神经根分布区一致。 体征:颈部后伸、旋转受限,颈项肌肉紧张,受累节段棘突旁有压痛点。上肢神经功能检查可见痛觉异常、肌力减弱、反射减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如图1,推头+牵臂诱发放射痛为阳性)、压头试验(如图2,后仰偏头按压头顶诱发疼痛为阳性,阳性率约70%)是重要体征。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结果显示,节段性不稳(椎体移位超过3毫米)、生理弧度变直、钩椎关节增生;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椎间孔骨性狭窄;MRI(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直观显示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水肿,是诊断“金标准”。 诱因控制:规范工作(每30分钟~40分钟活动颈肩)与睡眠体位(选8厘米~10厘米颈椎枕),加强颈肌锻炼(靠墙收下颌等,每天3组),避免外伤与寒冷刺激。 颈围与牵引:症状重者用颈围,采用平卧位或坐姿小重量(如图3,2千克~3千克)颌枕带牵引,每次20分钟~30分钟,每天一两次,疗程不超过2周。 理疗与按摩:低频电疗、超声波等疗法缓解痉挛。按摩用揉法、滚法放松肌肉,避免暴力旋转。 药物治疗:解痉止痛药物(如乙哌立松联合塞来昔布,疗程7天~10天)、舒筋活血中药,水肿明显者短期使用甘露醇。 转诊: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出现进行性肌肉萎缩(如握力下降)或剧烈疼痛者,需要转诊到脊柱外科进行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因脊髓受压出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致残率较高。由颈椎退变(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等)及椎管狭窄导致,合并狭窄者脊髓损伤进展速度是无狭窄者的3倍。 症状:四肢麻木、无力、僵硬,呈进行性加重。上肢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下肢有踩棉花感、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瘫痪。 体征:感觉减退(从下肢远端开始)、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折刀样)、反射亢进,可能出现踝阵挛、髌阵挛及锥体束征阳性。感觉障碍不规则,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定位。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结果显示椎管狭窄、椎间隙变窄、后纵韧带骨化;MRI检查结果显示脊髓受压部位、程度及变性;CT检查常与MRI联合使用。 治疗: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轻症(症状轻微、脊髓无变性),患者要佩戴颈托限制活动,使用甲钴胺(疗程为3个月),禁止牵引、按摩。症状明显者需要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多节段)、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广泛骨化)等。 转诊:急性脊髓受压(如短期行走困难)、症状持续加重或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者,需要转诊到三级医院脊柱外科进一步治疗。发病6个月内进行手术,效果最佳。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间关节退变、钩椎关节增生累及椎动脉,或血管硬化导致椎动脉痉挛、受压,血流量降至50%以下时,引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症状:头颅旋转(30度~45度)诱发眩晕(旋转性或浮动性),伴恶心呕吐,严重时猝倒(无意识障碍)。可伴有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少见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心脏症状。 体征:非发作期体征较少,转颈试验可能诱发眩晕,需要与耳石症进行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结果显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椎动脉受压(准确率约85%);CTA(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能够清晰显示骨性压迫;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创)为诊断“金标准”。 治疗:非手术治疗为基础(90%有效),佩戴颈托(每天6小时~8小时,疗程为2周~3周),用银杏叶提取物(14天)、甲磺酸倍他司汀缓解症状,配合理疗改善循环。狭窄超过70%或反复猝倒者,可以进行钩椎关节切除手术。 转诊:非手术治疗4周~6周无效,或出现频繁猝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转诊神经外科或血管外科。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引发自主神经紊乱,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发病机制与退变组织直接压迫交感神经节或炎症介质刺激相关。 五官症状:视物模糊、眼后部胀痛、流泪、瞳孔异常、耳鸣、轻度耳聋。 头颈部症状:头痛(单侧颞部或枕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及头昏沉感。 其他症状: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颈源性心绞痛(使用硝酸甘油无效),血压波动,四肢发冷,或出现肢体血管痉挛或扩张表现(如手指发红、多汗)。 转诊:以对症治疗为主(星状神经节阻滞、谷维素+维生素B1),伴有其他分型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规范治疗2个月无效或出现严重心血管症状者,需要转诊神经内科、心内科,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文图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