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三物黄芩汤化裁治疗阴虚血热型低热 |
| |
□张榜 患者持续低热、手足肿胀,四处求医问药均效果不佳,最终经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查明病因为支原体感染。通过中药清热凉血、解毒燥湿,配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患者症状得以迅速缓解。对于不明原因长期低热,如何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结合中医辨证,为患者找到有效的治疗路径。 刘某,男性,64岁,以“低热、手足背肿胀半个月”为主诉,于2009年2月4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11月因低热伴手足肿胀,曾在其他科室就诊,按“血管炎”予以抗菌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近半个月,患者低热及手足肿胀症状再次出现。患者有结肠癌手术史5年,肝硬化病史5年。诊见:手足背轻度肿胀,双上肢桡动脉、双侧颈动脉、双侧下肢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搏动良好,面色萎黄。 生化检查结果提示:胆红素轻度升高,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支原体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结核菌素试验(-)。诊断为低热(支原体感染),辨证属于阴虚血热。治以清热凉血、解毒燥湿为法,方用三物黄芩汤化裁:柴胡、黄芩、葛根、金银花、苦参、蛇舌草、水牛角、丹皮、生地、甘草。共20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9年2月25日,患者用药后低热已退。为巩固疗效,患者继续按上方服药。水煎服,每日1剂。临床上引起低热的原因较多,常缠绵难愈,易耗伤气血,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痛苦。 近年来,在门诊中,常见以不明原因低热为主诉的患者,外院多诊断为“血管炎”等,经过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在诊疗过程中,全国名中医崔公让注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皮毛接触史、结核病病史等相关情况,借助现代医疗手段查找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并采用中药灵活辨证化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崔公让在总结此类疾病发病规律时指出,对于反复发作的低热患者,除进行血常规等理化检查外,不应忽略支原体检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支原体感染在低热患者中占有相当比例。 本例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有结肠癌术后史,脾气虚弱,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不足,精血亏虚,血虚日久化热,复感风邪,蕴结脉络,致血脉瘀阻,阳气浮越于外,故见“低热、手足背肿胀半个月”,辨证属阴虚血热。 在治疗中,崔公让以三物黄芩汤为主方进行化裁。方解:柴胡、黄芩、葛根,凉血解毒、透发郁热,为君药;金银花、苦参、蛇舌草,清热解毒、燥湿,为臣药;水牛角、牡丹皮、生地,滋阴凉血,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解毒燥湿之功,祛邪而不伤正。此外,针对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配合阿奇霉素治疗原发病,控制支原体感染。 崔公让强调,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社会在进步,事物在不断变化,对疾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提高。医者应“学古而不泥古”,通过持续总结丰富中医学内涵。坚持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医疗手段为患者服务。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