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汪俊杰
10月17日,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七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吴先生正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而4天前,吴先生的病情还十分危急。他因扩张型心肌病发展至终末期心力衰竭,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肝损伤,需依靠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维持生命。 心脏移植成为吴先生的唯一希望。郑州市七院副院长杨斌带领心脏移植中心主任周志明,组建多学科专班,历时9小时完成风险极高的移植手术。术后,吴先生病情稳定,正在平稳康复。 这台跨越生死的手术,正是郑州市七院心脏移植技术的最新注脚。这家医院自2018年获批心脏移植资质以来,已累计完成心脏移植手术418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74例;2024年更以101例移植手术跻身全球前十大心脏移植中心,用技术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铺就重生之路。 温暖瞬间:2个家庭的“心”生故事 “昨天你为祖国站岗放哨,今天我为你健康护航。”这句标语在郑州市七院的走廊里格外醒目,更映照在退役军人杨先生的康复历程中。因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58岁的杨先生几乎放弃了治疗。当家人得知郑州市七院是退役军人优待定点医院且移植例数位居全国第三时,立即驱车带着杨先生跨省求医。 入院后,杨斌带领心脏移植团队迅速为其制定救治方案。2024年10月26日,移植手术成功实施。术后20小时,杨先生脱离了呼吸机,如今已能正常生活。 据了解,该院已为退役军人累计减免移植费用557万元。 在供体稀缺的现实困境中,人工心脏成为许多患者的“过渡希望”。2025年6月19日,郑州市七院的手术室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9岁的扩张型心肌病患儿。这个体重仅30千克的孩子,心脏已扩大到近乎成人的尺寸,随时可能因心力衰竭离世。 凭借在成人人工心脏领域积累的技术底气,张向立团队为患儿确定了手术方案。他们采用全磁悬浮儿童专用人工心脏,在“不停跳”技术下完成了这台里程碑式的手术。这不仅是河南省首例儿童人工心脏手术,更是国内正式临床应用后年龄最小的成功案例。张向立介绍:“这颗‘迷你心’将为孩子争取到心脏移植或心脏功能恢复的宝贵时间。” 截至目前,该院已完成74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迈入全国先进行列。这些数字背后,是郑州市七院对“全链条、全覆盖、全兜底”心血管诊疗理念的践行——从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到人工心脏的“桥梁”过渡,再到心脏移植的最终治愈,构建的生命支持体系,让中原地区的心力衰竭患者不再因技术或地域受限而错失生机。 全链守护:从术前到康复实现闭环管理 每例成功移植的背后,是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战,郑州市七院构建起“全链条、全覆盖、全兜底”的诊疗格局。术前有拥有ECMO(体外膜肺氧合)、IABP等设备的重症转运团队,可跨省接送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由心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等多科室精准配合;术后则依托重症监护室与康复团队实现科学恢复。 此外,该院心脏移植团队联合中医康复科,突破“人工辅助装置植入后需绝对卧床”的传统认知,为患者制定针灸推拿结合现代康复的个性化方案。术后随访体系同样关键。该院成立随访专班,每周2次通过现场或电话追踪患者状况,调整用药方案,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将一年生存率稳定在95%以上。 人文底色:技术之外的温度传承 “心血管诊疗的创新永远以患者为中心。”郑州市七院党委书记、院长尹磊的这句话,不仅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理念,更渗透在诊疗服务的每一个细微角落,让冰冷的医疗技术始终包裹着人文关怀的温度。 作为国内首家心力衰竭机械循环支持中心,郑州市七院在搭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生物治疗研究所等高端科研平台、突破39项创新技术的同时,始终将“让患者感受到尊重与温暖”作为服务底线。针对退役军人患者群体,该院设立退役军人专用停车位、开通优先就诊绿色通道,用专属服务传递对“最可爱的人”的尊崇;考虑到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康复周期长、心理压力大,医院专门定期开展病友交流会,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在郑州市七院,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服务中,更延伸至对医务人员的关怀里。心脏移植团队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该院定期组织团队疗愈活动,帮助医务人员缓解身心压力。正是这种“对患者用心、对员工贴心”的双向关怀,让医院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氛围——医务人员带着温度行医,患者带着信任就医,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跨越生死的“心”之乐章。 从天真幼童的重生微笑到退役军人的稳健步伐,郑州市七院的418次心脉重启,既是技术突破的见证,更是人文温度的延续。在这里,心脏停止跳动不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