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晓娟 许冬冬
夜幕降临,渑池县万人广场上,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豫剧《乡村医生》正在上演。台上演员深情演绎,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这出戏,唱的是乡村医生跋山涉水为群众看病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故事,更是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5年发展的故事。 10月的中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一场以“回顾、传承、展望:‘基本公共卫生我服务 你健康’”为主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月活动在渑池县如火如荼地举行。 此次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与基层健康中心、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主办,以“高血压的科学管理与防控”为主题,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医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义诊台前围满了群众,医务人员正有序开展测量血压、健康咨询、科普讲解等。与此同时,城市一角的健康小屋自助体检机前也排起了长队…… 自2009年国家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始终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从15元跃升至99元,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享受到“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之路。 强基固本:织密城乡健康防护网 地处山区的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因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群众看病就医曾是个“老大难”。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极大改善。 “以前看病得翻山越岭,现在很多常见病、慢性病在村卫生室就能解决了,看病再也不愁了。对我们这些孤老、患有慢性病的人,乡村医生还定期上门巡诊、送药,服务太贴心了!”寨豁乡72岁的高血压患者王先生拿着刚领的降压药,拉着乡村医生王下放的手不停道谢。 这样的改变正发生在河南的每一个乡村。 15年来,河南坚持“硬件标准化+人才专业化”双轮驱动,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缺医少药”变为“强医优服”。在渑池县,15家乡镇卫生院、216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公有化率达97%,“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建成。尉氏县邢庄卫生院更是从偏远乡镇卫生院,升级为集医疗、公共卫生于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还获评“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该卫生院里设有慢性病管理门诊、数字化健康档案室,让5.3万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服务。 人才是基层医疗的“活水源泉”。为破解乡村医生“留不住、水平低”的难题,河南打出“培训+待遇+晋升”组合拳。 2018年至2025年期间,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承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举办的“雄鹰计划”骨干培训班104期,在河南独立举办“群雁计划”培训班116期,累计培训人员超过3万人次;“十四五”期间,培训家庭医生团队师资1000余人,在市级培训基地,线下跟师培训5000支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累计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60余万人次;此外,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统筹安排下,为基层免费培养1800名高血压专科人才。 郑州市创新“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探索建立医共体“基层编制池”,348名医务人员被纳入县级编制池统筹调配,545名乡村医生实现“有编制、有保障”。 创新赋能:破解公共卫生服务“老大难” 9月25日,全省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者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与基层健康中心相关负责人和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5年成效。一些地区与单位分享了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优秀做法和创新经验。 “以前体检完没人管,现在体检后医生不仅给我开了药方,还帮我制订运动计划……”在渑池县仰韶镇卫生院,68岁的糖尿病患者李女士拿着“双处方”,对这种新型服务模式赞不绝口。这是河南创新“1+1+4”服务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1项慢性病指挥长制度、1个医卫融合平台和4种特色机制,让公共卫生服务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对接”。 在慢性病管理这个“硬骨头”上,河南探索出了“上下联动”的新路径。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自2017年开诊以来,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牵头构建了河南省高血压防治管理体系,依托自身资源先后成立河南省基层高血压管理指导中心、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评价基地、河南省基层高血压培训基地,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高血压防控网络,通过专项人才培训、数据分析应用、科研项目落地等举措,持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服务能力提升。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