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晶
血管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工伤及战时,医源性操作如血管插管、造影等检查也可能导致。四肢血管损伤较为多见,且动脉损伤多于静脉损伤。任何外来直接或间接暴力侵袭血管,均可能造成开放性或闭合性血管损伤。根据作用力,血管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按致伤因素可分为锐性损伤和钝性损伤;按损伤血管的连续性可分为完全断裂、部分断裂和血管挫伤;按血管损伤程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损伤。 出血、休克、伤口血肿或远端肢体缺血为血管损伤的早期临床表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如果合并其他脏器或组织损伤,还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常见损伤的脏器有肺、肝、脑、肾。 血管损伤的治疗原则首先是控制出血,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其次是尽快恢复肢体血运,保护肢体功能,降低截肢率。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可有效改善血容量不足,纠正休克。血管损伤患者的抢救需争分夺秒,应尽量缩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四肢血管重建最好在6小时~8小时内完成。损伤的血管应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修复和重建,外科方法包括结扎、补片修补、移植等;腔内血管技术包括栓塞、支架植入,以及球囊导管暂时阻断配合外科血管重建的复合手术。
病例分析
一名27岁的女性患者,因不慎受伤致左大腿出血、疼痛,伴左下肢麻木无力,在当地医院接受简单包扎及对症治疗后,急诊以“左下肢开放性外伤”为诊断收入院。主要辅助检查显示阳性结果:血红蛋白79克/升,白细胞计数13.0×109/升,纤维蛋白原1.34克/升。经讨论,决定为患者实施左股动脉造影术+覆膜支架植入术+慢性溃疡修复术。
护理措施
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现场急救:迅速处理损伤血管,控制出血。对于活动性出血,若有条件,应使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力度以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功能为宜,避免造成血管神经的二次损伤。若无条件,可就地取材,选用止血带或将衣服撕成布条进行包扎。包扎位置应尽可能靠近伤口,以有效阻断动脉出血。严禁使用止血钳直接钳夹出血血管,以免夹断血管或损伤邻近的神经。如果伴随骨折,应使用夹板等妥善固定骨折部位,防止骨折端移位或脱位,避免加重血管神经损伤。 院内急救:大血管损伤患者多为急诊入院,接到通知后需立即准备抢救物品及抗休克药物,备好呼吸气囊、面罩及血浆替代品(如羟乙基淀粉氯化钠、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等)。患者入院后应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因肢体静脉塌陷导致穿刺困难,常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穿刺,以保证快速输液,维持有效血压,并保持每小时尿量在50毫升以上。对于休克患者,需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休克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同时给予面罩吸氧,必要时进行成分输血。 严密观察病情:患者发生外伤后,在控制出血的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瞳孔变化情况,快速测量并记录生命体征。若血压下降速度过快,提示出血量增加,存在休克风险,应迅速通知医生。需严密监测患者的心律、心率。瞳孔变化是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体征之一,重症患者应每15分钟~30分钟观察一次。若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则提示可能存在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且对光反射迟钝,常伴随脑干损伤特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大血管损伤患者多伴多发伤或复合伤,常因各种原因出现呼吸道梗阻现象,应立即检查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血块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以改善缺氧状态,严重者可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或行气管切开插管,确保有效气体交换,防止因缺氧导致的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加强伤肢护理:密切观察外伤肢体情况,若发现受伤部位趾(指)端脉搏减弱或消失、伤口活动性出血,以及扪及震颤或闻及杂音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对于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大血管部位的穿透伤及闭合伤患者,需进行24小时连续密切观察,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原发疾病: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以及是否有糖尿病、肾病等,做好评估和处理。
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体位护理:患者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室内保持通风。患肢需注意保暖,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损伤血管愈合;为避免增加吻合口张力并促进愈合,必要时需对肢体进行制动、时间通常为2周~3周。对于上肢血管损伤者,可将上臂外展70度,并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下肢血管损伤时,可用石膏托固定,并将患肢抬高30度,这样既能防止肢体缺血,又有利于肢体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每2小时需协助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同时按摩受压皮肤,在骨突部位可使用压疮贴进行保护,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心理护理:外伤导致的血管损伤常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心理负担较重,可能影响疾病治疗与康复。护理人员需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和康复进展,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心态,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使其能愉快配合治疗,共同促进患者康复。 患肢护理: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以及皮温、吻合肢体远端血管搏动情况等。一旦出现血管危象,需要及时查明原因。若发现患肢远端肿胀或充血等,应立即拆除敷料,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擦洗肢体远端,必要时遵医嘱肌内注射罂粟碱、妥拉苏林。 预防伤口感染和出血:外伤易引发感染性伤口,需注意局部有无肿胀、渗血,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情况。若敷料有渗血、渗液现象,应及时更换,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对于渗血严重或局部严重肿胀,伴剧烈疼痛及皮肤红肿的患者,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手术过程中应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换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并每日对病房空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功能锻炼: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预防肌肉萎缩及粘连,有助于减轻肿胀。当患者病情稳定、伤口及血管愈合后,可开展进一步的功能锻炼。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被动到主动,从小肌群到大肌群,从局部到整体,做到劳逸结合,最终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需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同时注意疼痛变化。若术后肢体出现进行性肿胀、疼痛加剧、麻木,或皮肤出现水疱、变硬,以及肌肉僵硬、活动障碍等症状,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在筋膜室压力上升期,应及时通知医生解除石膏、夹板绷带等外固定,并适当抬高患肢;若症状未缓解,需急诊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动脉栓塞: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若出现皮肤苍白或呈浅灰色、皮温过低(触摸患肢感觉明显冰凉,与健侧对比差异显著)、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用手指轻压指甲床或皮肤,松开后颜色恢复时间超过2秒)及动脉搏动减弱(如足背动脉、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或已发生动脉栓塞。此时,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静脉血栓形成:若肢体肿胀明显,患肢远端皮肤呈紫红色或深红色,触摸时可感受到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短,即用手指轻压皮肤后,颜色恢复速度加快,疑为出现静脉栓塞,应立即通知医生。
出院指导
生活指导:严格禁烟、禁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以及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和增强免疫力。 药物指导:需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尤其是接受人工血管植入或支架植入的患者,切勿因症状缓解而自行减量、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严重并发症。 功能锻炼:术后3周~4周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加速血管内皮修复和功能恢复。初期运动量应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关节活动、肌肉收缩与舒张开始,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负重,以防再次损伤患肢。同时需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让患者家属充分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并支持患者坚持完成康复计划。 定期随访:患者需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到门诊复查,医生将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护理问题解析
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溃疡修复术并留置VSD(负压封闭引流)引流管后,护士应采取哪些措施? 1.做好管道标识,有效固定,确保管道紧密连接,避免因管道过短拉扯或过长拖地。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活动时防止管道受压、折叠、扭曲,以保证有效引流。 2.保持有效负压是VSD治疗成功的关键,其直接影响引流效果。需与医生沟通确认负压值,并将其维持在-450毫米汞柱~-7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密切观察敷料是否密闭、塌陷,有无硬实感,以及敷料下有无液体聚集。 3.观察引流管内是否有液体波动,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做好每班交接。若引流管内无液体波动,应检查管道连接是否通畅、负压吸引器是否工作、管道是否堵塞等,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当引流量较大时,先检查负压是否过大;若负压在正常范围,则提醒医生检查患者创面及凝血功能,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