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郭娅妮 通讯员 梁 楠
黑白照片中,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医院首任院长彭延泰,朱德总司令与彭延泰并肩合影。微微泛黄的图片上,1988年特大洪水期间,医院派出医疗队携带赈灾物资支援抗洪救灾;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暴发,医务人员进驻发热门诊……在历久弥新的图像里,援藏专家参与基层义诊、“延泰先锋”志愿服务队专家下乡为艾滋病患者服务…… 这一组组老照片,讲述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至今的艰苦创业与蓬勃发展历程,更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秉承“延泰”精神,承立业之本、专医术经略、传红色基因、践初心使命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1952年,抗日名将彭雪枫之父彭延泰和新四军军医、原河南省省长吴芝圃之父吴钦堂两位老人,心怀救济之志,筹建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河南省人民政府军政机关中医诊疗所。1953年10月18日,“河南省中医院”在这里挂牌,成为河南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医院。 立院之初,两位老人以500元资金和4间民房为起点筹办河南省中医院,随后创新性开设“河南中医学院学徒班”。年近八旬的彭延泰带领全院职工风餐露宿,亲自参与医疗用房建设。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执着追求,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文化源头,深深烙印在医院发展历程的每一个节点之上。 走过风雨兼程的70余载,如今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带动专科学科发展,已拥有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6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与此同时,诞生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延泰”精神,及其蕴含着的“一心为民、守正创新”精神内核,鼓舞着一批又一批河南中医药专家,将志愿医疗服务、基层义诊服务,从医院内延展到群众身边。 1975年,该院派出30人医疗队,赴驻马店抗洪救灾;1976年,派出32人救灾医疗队,赴河北唐山市抗震救灾,并全力以赴收治震伤患者;1988年特大洪水,派出医疗队携带赈灾物资支援抗洪救灾;2003年非典型肺炎暴发,派出33人医疗队赴信阳支援防疫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派出9人医疗队赴四川理县开展医疗救治,收治四川广元县伤员20人;2021特大暴雨,派出两批共20人医疗队赴新乡进行医疗援助;2021年至2023年新冠疫情期间,派出多支医疗队赴武汉、上海、海南等地参与救治工作。 近年来,该院组建的“延泰先锋”志愿服务队,组织老、中、青三代中医药专家深入基层开展免费医疗服务,走进社区机构开展“拥军爱民”义诊活动,组织专家下乡为艾滋病患者义诊。 这一幕一幕,都被无声的照片记录下来,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下仁心仁术、志存救济的见证。 现阶段,作为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还将继续秉承彭延泰“开放包容”的胸襟,将“一心为民”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国际传播的实践动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突破国界藩篱,在世界舞台中央绽放跨越时空的文明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