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指人的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正常范围为36.3摄氏度~37.2摄氏度;腋窝温度,正常范围36.1摄氏度~37摄氏度;直肠温度,正常范围36.5摄氏度~37.7摄氏度。当体温超过对应标准时,即提示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发热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应激反应,其病因复杂多样,临床特点除皮肤灼热潮红、呼吸心跳加速等共性表现外,更核心的是引起发热的原发性疾病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依据,例如肺炎患者常伴随咳嗽、咯痰,尿路感染患者多有尿痛尿频,要结合具体症状综合判断。 发病原因 根据是否存在感染,发热病因可明确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感染性发热占比超过60%,临床更为常见。 感染性发热主要涵盖:急性与慢性传染病,如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全身或局灶性感染,如细菌性肺炎、肾盂肾炎。病原体类型丰富: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以及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疟原虫等寄生虫。不同病原体引发的发热特点与病程差异显著,例如病毒感染多为急性起病,真菌感染者则常表现为长期低热。 非感染性发热病因同样复杂,主要包括: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伴关节痛、皮疹;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等实体瘤,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发热多为持续性,伴体重下降;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大面积烧伤,发热与组织坏死吸收相关;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因代谢亢进致热,严重脱水则因散热障碍发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可损伤体温调节中枢;物理因素,如中暑,高温环境下散热失效;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输血反应,与免疫反应相关。此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引发功能性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与情绪波动、压力相关,包括感染治愈后残留的低热及神经功能性低热,体温多波动在37.3摄氏度~38摄氏度,无器质性病变。 症状表现 热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不同热度,对应的病因与风险差异明显;且随着热度增高,症状严重程度通常加剧。 低热(37.3摄氏度~38摄氏度):若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称为慢性低热,常见于结核病(伴盗汗、乏力)、慢性肝炎(伴肝区不适),局灶性化脓性感染(如慢性扁桃体炎)。非感染性病因则包括风湿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早期,以及功能性发热,此类患者症状多较轻微,易被忽视。 中等度热(38.1摄氏度~39摄氏度)与高热(39.1摄氏度~41摄氏度):若病程<2周,多为急性感染所致(如急性扁桃体炎、流感),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如败血症)的早期表现;若病程>2周,则多由急性发热迁延而来,病因以感染(如慢性肾盂肾炎、布鲁氏菌病)为主,也可见于肿瘤(如淋巴瘤)、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及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感染仍占主导地位。 超高热(>41摄氏度):属于危急情况,多见于中暑、热射病(高温环境下常见,伴意识障碍)、丘脑病变(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婴幼儿急性感染(如重症肺炎)、输液反应,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干热无汗,可伴随昏迷、惊厥;若不及时降温,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更高。 热型(体温曲线特征) 热型由病因决定。一些疾病有特异性热型,对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临床常见类型如下: 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摄氏度~40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天至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伴胸痛、咯铁锈色痰)和伤寒(伴表情淡漠、玫瑰疹)。 弛张热:因多见于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高于39摄氏度,24小时内波动幅度达2摄氏度以上,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伴寒战、皮疹)、风湿热(伴关节痛)。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高峰(可达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间隔1天或数天后再次骤升,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常见于疟疾(寒战与高热同步出现)、急性肾盂肾炎(伴尿痛、尿频)。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天后缓慢降至正常,数天后再次逐渐上升,反复交替发作;常见于布鲁氏菌病患者多有牛羊接触史,伴关节痛;体温上升与下降过程均较缓慢,每次发热持续数天至一周。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摄氏度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间隔数天后再次骤升骤降,反复发作;常见于回归热螺旋体感染,发作间期患者可无明显不适。 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固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如浸润性肺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儿童多见)。此类热型诊断提示价值相对较低,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诊断思路 病史采集 针对发热的问诊要全面细致,首先询问发热诱因,包括传染病接触史(如结核病患者接触史)、疫区居住史(如疟疾流行区)、着凉或过度劳累史(易诱发感染)、不洁饮食史(可能引发肠道感染);其次,明确热度(最高体温、持续时间)及发热特点(如骤升或缓升、昼夜波动),以确定热型——尽管热型对诊断帮助显著,但是要注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解热药的使用,以及个体差异,可能导致热型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信息综合判断;最后,询问发热伴随症状的出现时间、性质及缓解因素,例如头痛是否伴随呕吐、颈项强直(提示颅内感染),腹痛是否与进食或排便相关(区分胃肠疾病与腹腔感染)。 鉴别问诊 发热伴随症状是病因鉴别的核心线索,常见伴随症状及对应病因如下: 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出血(伴呕吐、意识障碍)。 伴寒战:一次性寒战,多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反复性寒战,则见于疟疾(与高热同步)、败血症、急性胆囊炎(伴右上腹痛)、感染性心内膜炎(伴心脏杂音)、淋巴瘤。 伴出血: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伴颜面潮红、尿少)、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伴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伴多部位出血)。 伴胸痛: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伴咳嗽)、胸膜炎(深呼吸时加重)、肺脓肿(伴咯脓痰)、心包炎、心肌炎(伴心悸)、急性心肌梗死(中老年多见,伴胸骨后压榨痛)。 伴腹痛: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伴腹泻脓血便)、急性胆囊炎(伴右上腹压痛)、急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肺炎(下叶肺炎可刺激胸膜引发腹痛)、肠结核(伴腹泻便秘交替)、肝脓肿(伴肝区叩痛)、急性病毒性肝炎(伴黄疸)、急性腹膜炎(全腹压痛)及淋巴瘤、肝癌、结肠癌。 伴尿痛、尿频、尿急:见于急性/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伴下腹痛)、肾结核(伴低热、盗汗)。 伴肌肉痛:见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伴肌肉无力)、军团病(伴咳嗽、呼吸困难)。 伴皮疹:见于发疹性传染病(如水痘、猩红热、麻疹)、非传染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多为特异性)。 伴黄疸:见于病毒性肝炎(伴肝区不适)、淋巴瘤(伴淋巴结肿大)、胆道感染(伴腹痛)。 体格检查 准确测量体温,建议连续每天记录4次(早6时、午12时、晚18时、夜24时),以观察热型变化,尤其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发热超过3周,体温≥38.3摄氏度,经常规检查未明确病因)的诊断价值显著。 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皮疹(如麻疹黏膜斑、猩红热皮疹)、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淋巴结(局部或全身肿大,如淋巴瘤多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局部感染灶(如咽喉部化脓、皮肤脓肿)、心肺异常体征(如肺炎的湿啰音、心包炎的摩擦音)、肝脾大小(如肝炎肝硬化致肝脾肿大、白血病致肝脾肿大)及腹部其他异常体征(如压痛、反跳痛),这些体征常为病因诊断提供直接线索。 辅助检查 血象:血白细胞增高伴核左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增高,提示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白细胞不增高或降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病毒感染(如流感)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高且异型淋巴细胞>10%,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常见于寄生虫病(如蛔虫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若伴贫血,且外周血液见大量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可能为急性白血病或淋巴瘤骨髓侵犯。 尿常规检查:发热本身可能引发轻度蛋白尿(多为一过性),不一定提示肾脏疾病;若尿常规检查结果明显异常(如尿白细胞增多、尿蛋白阳性),则可能由尿路感染(伴白细胞管型)、肾脏肿瘤或结缔组织病(如狼疮肾炎)引起。 粪常规检查和隐血试验:对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见脓细胞)、肠道肿瘤(隐血试验持续阳性)有诊断价值。 血沉:增快常见于结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可以作为病情活动度的参考指标。 胸部X线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心、肺、纵隔情况,对肺结核(见结核灶)、肺部肿瘤(如肺癌肿块)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腹部B超检查:能够排查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腹部脏器病变,以及腹腔淋巴结肿大,对肝脓肿、胆囊炎、肾癌等疾病的诊断帮助显著。 细菌学检查:血液培养结果为阳性,有利于伤寒、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确诊,需要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痰液培养可以明确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尿液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至关重要;粪便培养,则适用于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霍乱)的病因明确。 其他针对性检查:根据初步诊断方向,可以选择血清学试验(如乙肝五项、梅毒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用于自身免疫病诊断)、各种穿刺检查(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明确积液性质)、组织活检(如淋巴结活检、皮肤活检,确诊肿瘤或感染)等。 治疗方法 发热治疗的核心是针对原发性疾病,例如明确为细菌性感染者,需要在完善实验室检查(如血象、C反应蛋白)及采集血、痰、尿等培养标本后,及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局部感染(如皮肤脓肿)还要做好感染灶清除(如切开引流)。仅在出现以下危急情况时,要优先进行紧急降温处理:体温超过40摄氏度;高热伴随惊厥或谵妄(尤其儿童);高热合并休克或心功能不全;高温中暑。具体紧急降温措施如下: 物理降温(首选):包括冰袋或冷毛巾湿敷(放置于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次15分钟~20分钟,避免冻伤)、35%左右酒精擦浴(擦浴部位为四肢、躯干,需要避开胸前区、腹部及足底,以防刺激交感神经引发不适,儿童和皮肤敏感者建议用32摄氏度~34摄氏度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体温骤降。 退热药物: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以根据发热程度及患者耐受情况,联合口服或静脉应用退热药物,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成人每次0.2克~0.4克,儿童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10毫克,间隔4小时~6小时)、对乙酰氨基酚(成年人每次0.3克~0.6克,儿童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15毫克),用药应遵循说明书,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避免过量导致肝肾功能损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严重感染者(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在未应用有效抗生素前,不应使用退热药,以免掩盖病情或加重休克。 糖皮质激素:严禁作为常规退热药物使用,仅在特定情况下谨慎应用,例如严重感染引发的脓毒症休克,需要在使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时短期应用(如地塞米松),以减轻炎症反应;此外,在高度怀疑药物热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时,也可以小剂量谨慎使用,但是需要严格评估适应证,避免抑制免疫导致感染扩散。 其他:对超高热或高热伴惊厥、谵妄者,可以应用冬眠疗法,常用方案为氯丙嗪5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避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