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舞阳县尹氏理气解郁学术流派 |
|
理气解郁应圆融机变 □尹在田 尹亚东 刘书红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时人们认识、解释、研究世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学及其他学科具有深刻的影响。 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是尹氏中医理气解郁疗法(以下简称尹氏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为万物之根本,既是物质的,也是能量的、功能的。尹氏中医认为,气的本体盛衰即气虚、气盛(火热)以及气化、气机功能异常,则百病始生。 气的本体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难经》言:“气者,人之根本也。”《黄帝内经·灵枢·决气》言:“余闻……精、气、津、液、血、脉……一气耳。”气在人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所处脏腑及部位的不同,功能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本质均为人体先天精气结合水谷精微及自然清气化生而成。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有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些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适成一种对照。”气是构成人体及脏腑、血脉的基本物质,所以气的本体虚衰及过剩,必然导致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异常,从而诱发疾病。 气的运动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脏腑血肉皆由气化生而成,但是气的存在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包含了升、降、出、入、聚、散等不同形式。《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是通过气机来调节和整合的。五脏以升为顺,六腑以降为用,但是脏腑自身亦有升降之序。如肺降于右而肝升于左,脾升胃降,如果气周流不息且平衡顺畅则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如果脏腑经络气机逆乱则百病丛生,所以《类经》曰:“百病皆生于气。” 气的变化 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均是天地之气相召、感应、化生的结果。《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天地合气……万物化生矣。”《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言:“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高下相召,升降相因。”故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是天地气化作用的结果,如《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的生、长、壮、老,亦是气化作用的结果。无论气盛或气衰,气化失制均会导致疾病发生,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尹氏中医认为,气为世界万物之根本,既是物质的,也是能量的和功能的,气的运动、变化是恒常的。世界万物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人类机体脏腑亦不例外。气的本体受气化、气机功能影响,气的本体也会影响气化、气机功能,而气机、气化功能也可相互影响。因此,气“一源三岐”,本体、气化、气机,正常则互相促进,异常则交互影响。气之本体和气化、气机,任一功能失常均可以导致人体血脉、脏腑诸多病变。 气虚为病,可导致虚劳、乏力、头晕、闭经等;气盛为病,可导致各种内热;气化为病,可导致口干、夜尿频多等;气机为病,可导致嗳气、咳喘、痛经等;气化、气虚同病,可导致脾虚腹泻等;气化、火热同病,可导致消渴、痢疾等;气化、气机同病,可导致腹泻、腹胀等;气虚、火热同病,可导致亚健康状态等;气盛、气机同病,会导致口苦、胁痛等;气化、气虚、火热同病,会导致肾病综合征等;气化、气虚、气机同病,会导致肝硬化腹水等;气虚、火热、气机同病,会导致抑郁症(气虚为主)、焦虑症(火热为主)等。 疾病认识 尹氏中医认为,理气即调气。理气之气,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气的本体(物质之气与能量之气),其盛衰异常对人体影响甚大——气衰即气虚,气盛即火热(气有余便是火);二是气化,即气的化生与嬗变,气化失司则生化无源、阴阳不辨、清浊不分;三是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聚、散。三者中任一者或任二者出现异常,均会导致病变发生。因此,尹氏中医的理气并非单指疏理肝气,而是广义的理气,此处之气,即上文气一元论中所述的“一源三岐”。 具体而言,尹氏中医理气之义,一是补气之虚,以补益气血亏虚;二是清气之余,“气有余即是火”(郁积于局部,或相对有余亦属火),需要通过清火热以疗愈疾病;三是顺气之化,以稳定机体脏腑的生化源泉;四是调气之滞,即调理气机郁滞。这4种治疗方法既可兼施,亦可并用,需要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确定主次与先后,多用于治疗郁病、烦躁、焦虑、失眠、幻视、幻听等精神情志类疾病。 尹氏中医认为,解郁之“郁”包含两层含义:一为“六郁”,即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火郁。“六郁”既可能是气机、气化阻滞的原因,也可能是气机、气化阻滞的结果,二者亦可互为因果,因此“六郁”兼具病因与病理产物的双重属性。二为“气机、气化的郁滞”,此郁滞既可能因气虚推动无力所致,也可能因“六郁”阻滞而引发。一方面,脏腑气的本体异常,或气化、气机异常,会产生“六郁”这一病理产物;另一方面,“六郁”也可作为病因,影响脏腑气的本体或气化、气机,进而导致各种疾病。基于此,解郁既包括解除“六郁”,也涵盖疏解气机、气化。 理气与解郁需要相互配合、圆融机变、灵活运用,方能解决诸多临证难题。综合而论,理气解郁疗法立足于气的本体盛衰,重视气化与气机的调节,通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调理寒热、平衡阴阳、畅达气化、疏通气机,最终使人体气血冲和、寒热得宜、阴平阳秘,从而实现身体健康。 从病理关系来看,脏腑气的本体及气化、气机功能异常,可导致“六郁”,此时“六郁”为病理产物;反之,“六郁”也能引发脏腑气的本体及气化、气机功能异常,此时“六郁”为致病因素。例如,湿郁可困遏脾阳,导致脾脏气化、气机功能异常;而脾脏气化、气机功能异常,亦会化生湿郁。再如,食郁可因肠胃功能异常而产生;而过食形成的食郁,又会导致肠胃气化、气机功能异常,这正符合“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中医理论。 人体若受外感侵袭或内伤所扰,脏腑气的本体会出现盛衰(即气虚、气盛),气化与气机功能也会随之异常,进而衍生“六郁”;气与“郁”相互影响,则会引发各类疾病。这是尹氏中医理解、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基于此,理气与解郁需要相互配合,通过调整气的本体、气化与气机,纾解“六郁”,最终恢复脏腑正常功能。 基于气一元论,尹氏中医对疾病的脏腑病因病机有着独特认知。其一,气是核心的生理基础,气的本体盛衰会衍化出气虚、气盛(火热),而脏腑之气的盛衰及气化、气机的异常,是导致各类疾病发生的核心病因病机,这是尹氏中医认识疾病的关键切入点。其二,若人体长期受异常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刺激,或遭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过极侵扰,脏腑气的本体及气化、气机会出现异常,进而产生“六郁”这一病理产物;而“六郁”又可能作为病因,反向影响脏腑气的本体及气化、气机,最终表现出各种疾病症状。 辨证思路 尹氏中医以气为中心认识疾病,亦以气为中心治疗疾病。在临证时,从主证出发,结合患者其他兼证舌质、舌苔、脉象,综合判断是哪个脏腑的气之本体、气化或气机功能出现异常,再结合八纲辨证得出证型、制定治则治法。治疗以契合治则治法的方剂为基础,根据主证、次证及临床表现的轻、重、缓、急,以三因制宜为指导,同时考虑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升降浮沉,最终制定合适的处方。 在临床实践中,尹氏中医依据标本因果关系,首重对因治本。例如,当脏腑之气异常与“六郁”互为因果导致各类病变时,治疗既要调整脏腑气之本体、气化及气机的功能异常,也要重视消解“六郁”,同时兼顾症状缓急,考量“果”与“标”的关系。 以腹胀为主诉的患者为例,医者接诊时,需要了解其是否有纳差、嗳气、腹泻、口苦、胁肋胀满、失眠多梦等症状,观察舌质、舌苔有无异常,辨识脉象特点,若伴纳差、腹泻,多考虑脾脏气化功能异常。嗳气,提示胃气不降;泛酸口苦,说明肝气郁滞已化火,且兼横逆乘土;失眠多梦,则因“胃不和寝不安”,综合诊断为肝胃不和证。腹胀既有肝脏气机郁滞,又有脾脏气化异常,故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养胃丸化裁,药物组成包括柴胡、香附、枳实、青皮、厚朴、莱菔子、砂仁、白豆蔻、牡丹皮、赤芍、连翘、夏枯草、党参、海螵蛸、珍珠母、合欢皮、甘草。以上证治思路及处方用药,是尹氏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思路与基础处方,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能取得满意疗效。 情志疾病 尹氏中医基于气的本体与气机理论,重视气的盛衰及气机异常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心神时,人体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会下降;内热(气有余即是火)扰动心神时,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会出现混乱。二者单独或同时异常,可能引发心悸、嗅觉丧失、味觉丧失等症状。中医认为“肝藏魂”,且“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对心神的感知功能起调节作用;“心藏神”,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主一身之气机,若气机逆乱,心神对外部的感知能力会进一步下降,对外部信息的处理出现异常,进而出现幻听、幻视、焦虑、妄想、失眠等表现。尹氏中医指出,此类精神疾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血亏虚或内热扰动,兼气机不调。 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主要与气的本体虚衰及气机、气化异常相关。手术会导致机体血液流失、元气耗损,进而引发气血亏虚;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人体赖以充养的后天之本,脾胃的气化功能是否健旺、气机是否顺畅,关系到水谷精微经肠胃的吸收与转化,对身体气血的充养、恢复至关重要。因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基本病机为气(血)的本体亏虚,治疗宜补益气血,但是需要注意避免“虚不受补”,同时兼顾脾之气化功能。因此,益气健脾、转运枢机是其主要治则。 脾胃病 病机主要为气机、气化异常与气的本体虚衰,常见胃痛、痞满、嘈杂等,证型包括外感寒湿、饮食积滞、肝郁气滞、寒热错杂、痰湿内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弱等,多与饮食不节、外感邪气、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其中,肝气郁滞、失于条达,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即“木旺乘土”),使脾胃功能受损而引发各类疾病;因此,饮食、痰湿、外感等形成的“六郁”,也可作为致病因素引起气机郁滞。“六郁”之郁与气机之郁既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互为因果。因此,尹氏中医治疗脾胃病的解郁之法,既包括解除“六郁”,也包括疏解气机郁滞。 肾病综合征 属中医“水肿”“风水”等范畴,是多脏器、多系统异常的复杂难治性疾病。尹氏中医在现代医学对肾病综合征病理学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培补肾精(气)法3种治疗方法。“热郁”作为“六郁”之一,会影响肾脏气化与气机,体内有郁热则易外感风寒,导致患者频繁感冒、病情反复;血郁(瘀)同样属于“六郁”,也会影响肾脏的气机与气化功能;肾脏患病则肾精(气)必然亏虚,无论患者是否出现精(气)亏虚症状,均需要培补肾精(气)。在临床中,根据疾病变化及症状的轻重缓急,将3种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可取得较好疗效。 (尹在田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尹亚东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书红供职于舞阳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