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经方治疗咽部异物感、喘证验案
李振华治病验方七则
中西医结合预防颈椎病
平肝熄风、活血化瘀治疗中风
李振华治病验方七则
1
11 1 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经方治疗咽部异物感、喘证验案
 


□周永志

案例一
患者刘某,女性,27岁,以“咽部不适2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有胃病史,2个月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出现咽喉部不适,同时有胃部不适。患者口服泮托拉唑胶囊等药物治疗,胃部不适症状好转,仍有咽喉部堵塞感,症状时轻时重,多方求诊,效果不佳,甚是苦恼,遂到笔者所在医院寻求中医治疗。患者无其他病史,平素月经规律,饮食尚可,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夜眠尚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舌尖稍红,苔薄稍腻,右尺脉略弦。
中医诊断:梅核气,阳明体系胃腑合并胃经病,兼有心火。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姜半夏6克,陈皮10克,黄芩12克,黄连6克,干姜6克,党参9克,厚朴12克,苏叶9克,茯苓12克,麦冬30克,丹参20克,栀子12克,桃仁12克,当归30克,麦芽12克,甘草6克。
初诊给予中药3剂,患者服药后诉咽喉部症状缓解,无胃部不适,大便仍干,舌苔稍干。上方去掉麦冬,加火麻仁30克,以润肠通便。共3剂。
患者二诊用药期间因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咽喉部堵塞感加重,笔者嘱咐其注意清淡饮食,继服药物后,咽喉部堵塞感消失,随访未复发。
方证分析:患者病之根源在于胃,乃胃病久犯,胃腑及胃经功能失常,加之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胃部不适,咽喉部堵塞感,用药后胃腑功能恢复,但胃经仍然有功能失常,故而咽喉部堵塞感不祛。结合患者病证,选方时以“胃腑之方半夏泻心汤合胃经之方半夏厚朴汤”,二方合用,作为基础方剂;同时选用栀子,以清热;麦芽,以消食健脾;丹参、桃仁、当归,以活血,兼通便;阳明之病,易伤阴津,故选用麦冬,养阴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诊疗思考:咽部异物感,可以归入梅核气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咽炎,针对性的方剂是半夏厚朴汤。此患者兼有明显的胃腑问题,单纯使用半夏厚朴汤效果不佳,故加用半夏泻心汤。对于梅核气,火热及津亏,往往是内在病理机制。因此,养阴药物为必用之品,该患者重用麦冬,即为此意。患者二诊稍有波折,依然获效,但是笔者认为方剂“减去麦冬”为失误之处,应该养阴以通便。
案例二
患者王某,男性,67岁,以“胸闷气短4年”为主诉就诊。患者长期情绪不畅、愤怒,于4年前开始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就餐时头颈部多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前降支狭窄50%左右,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萎缩性胃炎,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小气道功能障碍。医生按照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胃炎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患者的胸闷气短症状未能缓解,短距离行走后胸闷、气短加重,且有餐后腹胀,口唇及舌头青紫较前好转。患者饮食量少,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紫暗,舌下脉络迂曲,苔厚稍滑腻,左关脉弦,右尺脉弱。
中医诊断:喘证,阳明体系胃俞病,兼有血瘀。
方药:胃喘汤。姜半夏9克,陈皮12克,枳壳12克,黄芩9克,丹参20克,红花9克,延胡索20克,木香10克,炒莱菔子15克,甘松12克,瓜蒌子12克,南沙参20克,炒麦芽12克,炒神曲10克,炙甘草6克。
初诊给予5剂中药。患者服用药物第3天,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好转;药物服用完毕,胸闷气短症状未再出现。
方证分析:胸闷气短为患者的主要症状。患者本身就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胃病,这3种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胸闷气短。抓住胸闷气短这个核心症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考虑患者为胃俞之病,故使用胃喘汤治疗。在胃喘汤中,有调胃之药,有活血化瘀之药,有宽胸理气之药,有疏肝理气之药,有消食健脾之药,共同组成了经验方剂胃喘汤。方中减去胃喘汤中的当归,是考虑其辛温之性可能导致方剂失去平和。患者胃病日久,舌苔腻,加用了神曲以和胃消食祛胀。
诊疗思考:患者胸闷气短,伴有冠状动脉狭窄,但二者真的有对应关系吗?答案是未必。该患者的胸闷气短,考虑是胃病导致,即胃俞之病。患者用药5剂后,胸闷气短即好转,这个效果出乎意料,也从侧面证明,患者胸闷气短,实非心脏问题。患者另外一个突出症状是就餐时头颈部多汗,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是阳明之证,即胃病系统的问题。结合以上各种情况分析得知,患者胸闷气短,实为胃喘证。
(作者供职于开封市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