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自力
在祖国传统医学的星河中,总有医者以精湛医术与悲悯情怀留下不朽的印记。1926年,《穰邓丁氏家谱》记载:“基绪,鸿琳次子,字永衍,监生,配卢氏,子二。公精岐黄,眇者能使视,跛者能使履,济人亿万许,时称大国手,宜哉。”寥寥数十字,勾勒出清代名医丁基绪的传奇轮廓。 丁基绪生于清代河南邓州,身为监生的他本可凭借科举正途光耀门楣,却受同乡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影响,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岐黄之术。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氛围中,这份选择更显珍贵。监生身份赋予丁基绪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家中的医书,被丁基绪翻得卷边。晦涩的医理,丁基绪在钻研中逐渐明晰。弱冠之后,丁基绪践行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理念,遍访豫、鄂、皖等地的名医,将各地医术精华融会贯通。 丁基绪的名声因为无数临床奇迹广为流传,尤其在眼科与骨科领域成就斐然。曾有失明多年的患者,经无数医者诊治无果,经丁基绪诊治后重见光明。丁基绪从经络气血到脏腑功能逐一分析,调配药方,配合独特的针灸治疗,让患者眼中沉寂的黑暗被光亮打破。此事在当地引发轰动,求医者络绎不绝。 面对有腿部顽疾的跛行青年,丁基绪结合药物治疗与日常训练,使其从缓慢挪步到稳健行走。这类案例不胜枚举,让“丁氏正骨”成为当时骨伤治疗的金字招牌。“眇者能使视,跛者能使履”的记载,正是对这些临床奇迹的凝练。 丁基绪的贡献不止于治病救人。在交通闭塞的清代,丁基绪开创性地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将道地药材的栽培、炮制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乡邻,带动了当地中医药发展。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展现了丁基绪超越时代的远见。 丁基绪的医馆常年门庭若市,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在丁基绪眼中皆是平等的患者。对于来看病的贫苦百姓,丁基绪经常减免诊金。“大国手”的称号,既是对丁基绪医术的认可,也是对其济世品德的赞美。“大国手”在古代指技艺高超、品行兼备的顶尖人才。丁基绪的称号非官方授予,而是无数患者口耳相传的民间褒奖,承载着百姓对丁基绪的敬意。 300年后的今天,这位清代名医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丁基绪不慕仕途、潜心医道的执着,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仁心,既精临床、又促产业发展的远见,恰是当代“医者精神”的生动诠释。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丁基绪留下的不仅是诊疗技艺的传说,还是一盏照亮医者初心的明灯,提醒着每一位健康守护者: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关爱、对医术的精进,永远是医学事业的核心价值。 (作者供职于邓州市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