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俊成
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是由黄帝族后裔的一支,即由夏部落首领禹在嵩山之阳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建立的。夏代的历史本为传说,今已被现代考古学证明为信史。据《世本·帝系》《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帝王世纪》《大戴礼记·帝系》等古籍记载,禹为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禹之父鲧为帝颛顼之子。 关于夏族的起源地,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但是,无论何种观点,都不否认夏部落在鲧统治时期已居豫西,即嵩洛一带。《国语·周语》曰:“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此崇山,即今河南境内绵延于登封、新密、汝州、伊川诸县市的中岳嵩山。崇山曾是鲧的封地。《帝王世纪》曰:“夏鲧封崇伯。”《国语·周语下》把鲧直呼“崇伯鲧”。子继父业,禹亦被《逸周书·世俘解》称“崇禹”。 上述古籍所记,似乎源于传说,但是从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则是可信的。夏族活动所遗留的遗迹、遗物称为夏文化。夏文化遗存,最早在1953年河南省登封市玉村发现。后来,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经过考古学界深入研究已被确认。至20世纪80年代,在禹州、登封、汝州、嵩县、伊川、偃师、洛阳、洛宁、卢氏等地发现了80余处夏文化遗址,尤其是伊河、洛河、颍河、汝河流域,遗址分布相当密集。由此可见,考古资料证明夏族活动中心确在豫西一带。同时,据古籍和考古资料,夏代自禹立国到桀灭亡的17王中,除相、廑两王外,其余诸王的都城和大部分领地均在今河南境内。 在夏代社会生活中,与医相关的首先是卜筮。“筮”是用蓍草占卦。传说早在原始社会,伏羲氏曾用蓍草演八卦。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的太昊陵后蓍草园中仍生长着蓍草,传说这种蓍草当年伏羲曾用来占卦。“卜”则不同,是用火烧灼羊、猪、牛等动物肩胛骨和龟甲,观其裂纹、兆示,判断吉凶。因为占卦离不开蓍草和龟骨,所以“蓍龟”又成了占卜的代名词。卜筮并非始于夏代,而是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晚期。在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的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层中,发现一件经烧灼的卜骨,距今5000余年。到了夏代,占卜盛行,卜骨发现大大增加了。仅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处就出土了以牛、羊、猪等多种肩胛骨为原料的卜骨,其中有的未经加工便烧灼的卜骨,也有少量骨料经过整治、先凿后灼的卜骨。 占卦,在夏代可能轻筮重卜,后代商周都以占卜为主。因为筮用蓍草生长在一定的地方和季节,筮卦受到限制。而牛、羊、猪是家畜,宰杀量较大,随时随地可以找到,而且这些家畜肩胛骨很薄,烧灼后容易产生兆纹。龟甲较难得到,往往需要加工凿薄后卜用。因此,卜骨多见羊、猪、牛肩胛骨。占卜时要选用若干部位和烧灼若干点,视卜事的性质而定。而灼点四周所产生的裂纹即兆,以其不同的方向、多寡、形状,巫觋据此判断吉凶或某事可行否。 占卜不是人人可为,一般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女巫男觋所为。占卦在当时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夏代占卦曾有专书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夏龟》26卷,是列入蓍龟类的占卜之书,因为已逸失,所以它的内容及撰写年代,已无从稽考。因此,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卜筮来预测疾病的吉凶。 关于疾病的治疗,除了采用按摩、针刺、砭法等之外,还会采用巫术,如夏代比较流行的巫术——禹步。 相传,禹本人常主持祭祀、占卜活动。《法言·重黎》追述:“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轨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还有一种传说,《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第四》记载:“禹步者,盍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然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摸逐写其行,令之入术。自效以还,无术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九·禁经上》杂受禁法第三中说:“五日旦即作法,禹步法,闭气握固。若治病时,作想此手作热铁,又想前人病如雪,手着病(处)即散。又治病时,常在病人生气上。若病人头上有浮肿,不得顿治使尽即伤人,当留少许明日更治。”关于禹步的使用,尚有三步、七步、九步之区别,并记载与呼吸相配合的方法。 此外,人们还会采用中草药来治病。虽然目前夏代人用药的情况没有翔实的史料,但是考古出土的某些发现已经显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迹象。比如,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墓葬已有朱砂,其三四期文化层的数十座墓葬底部则更铺有大量朱砂,厚度达两三厘米。 朱砂在历代本草书中都列为上品,是安神、镇静之要药。在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墓葬中,虽然不能肯定是直接药用的朱砂,但是已经具备了通过实践而认识药用价值的基本条件。众多的药物都是在人们广泛的实践中发现、认识,而不断积累起经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