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为什么“无偿献血,有偿使用”
慢性病的科学管理
长期咳嗽总不好 警惕这几种病
突然感觉天旋地转 可能是耳石症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和防蚊技巧
心电图如何捕捉心肌缺血信号
重症护理的要点
1
11 1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慢性病的科学管理
 

□张秀敏

    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统称,涵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等。这类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数据显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约占全球总死亡数的70%,其防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科学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核心策略。

    慢性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为疾病埋下隐患,部分基因突变会增加患病风险;年龄增长使机体功能衰退,慢性病发病率随之上升。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其关键诱因,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过量饮酒会损害心肺功能,增加癌症风险;缺乏运动导致机体代谢减缓,肥胖及相关疾病接踵而至。此外,环境污染、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也在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慢性病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长期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从疾病预防角度来说,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至关重要。饮食应遵循营养均衡原则,控制油、盐、糖摄入,多食用蔬菜和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疾病风险;心理调适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冥想、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心态,增强机体免疫力。

    一旦确诊慢性病,规范治疗与自我管理则成为控制病情的关键。规范治疗要求患者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以高血压患者为例,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在自我管理方面,患者需掌握疾病监测技能,如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监测血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记录呼吸症状变化。同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详细记录饮食、运动、用药和症状变化,便于医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建设与社会支持在慢性病管理中至关重要。许多慢性病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与信任十分关键。医务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并给予安慰,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社会支持也不可或缺,如社区的病友交流活动能为患者提供温暖与力量,帮助患者积极应对慢性病带来的挑战。

    慢性病管理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体健康维护,更对社会医疗资源优化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有效的管理,可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和住院次数,降低医疗支出。研究表明,积极的慢性病管理能使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50%,心血管疾病患者再住院率显著下降。对社会而言,控制慢性病流行有助于减轻医保负担,将更多资源投入其他医疗领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慢性病管理需要个人、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坚持规范治疗与自我管理,能有效控制慢性病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相信慢性病防治将取得更大突破,为全民健康筑牢坚实防线。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