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叶
对于新手父母而言,宝宝呛奶是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紧急情况。呛奶看似是件小事,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导致窒息。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和急救技巧,是守护宝宝健康的重要一课。
呛奶背后的“隐形杀手”
婴儿的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食管与气管之间的“阀门”(会厌软骨)协调能力欠佳。吃奶时,倘若乳汁流速过快,便容易误入气管,进而引发呛咳。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且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较为松弛。当吃奶过急或者吃得过饱时,更容易出现乳汁反流的情况,从而增加呛奶风险。
临床数据表明,6个月以内的婴儿呛奶发生率高达40%。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于吞咽反射较弱,其呛奶风险较足月儿高2倍~3倍。发生呛奶时,若乳汁堵塞气道,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6分钟。一旦超过这一时限,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如何预防呛奶
正确的喂养姿势至关重要。进行母乳喂养时,需使宝宝的头部略高于身体,让其身体呈15度~30度倾斜,并引导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采用人工喂养时,可选用防胀气奶瓶,要确保奶嘴孔大小与宝宝月龄相适配,避免乳汁喷涌。
喂养节奏影响安全系数。进行母乳喂养时,倘若乳汁流速过快,可轻按乳晕以减缓流速;采用奶瓶喂养时,每喂3口~5口需停顿一下,观察宝宝的吞咽状况。每次喂奶时间建议控制在15分钟~20分钟,避免宝宝因过度疲劳而影响吞咽。
喂奶后的护理同样不容小觑。喂奶结束后,可以将宝宝竖着抱起来,让其头部倚靠在家长的肩头,轻轻拍打或抚摸宝宝的背部,这有助于宝宝排出多余的气体。当宝宝躺下时,可将其头部适当垫高15度,保持30分钟后再让宝宝仰卧,这样可降低反流风险。喂奶后的1小时内,避免让宝宝进行剧烈活动,同时避免挤压宝宝的腹部。
呛奶急救:呛奶急救的核心是立即采取正确措施,快速清理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宝宝出现轻微呛奶(咳嗽或哭闹但面色正常),应立即停止喂奶,将其身体转向一侧,用干净纱布清理口腔残留乳汁。
若发生严重呛奶(面色发紫、无法哭泣),需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该急救法的具体操作是:家长取坐位,将宝宝俯卧于前臂上,头略低,用一只手支撑宝宝的下颌,另一手掌根在宝宝两肩胛骨之间快速拍打5次。若该方法无效,家长可将宝宝翻转过来,使其仰卧于另一前臂,用食指和中指按压胸骨下半段5次,重复拍背和按压直至异物排出。
在急救过程中,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若出现呼吸恢复、发出哭声,说明气道已通畅;若实施3轮急救后仍无改善,需一边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一边拨打急救电话。
进行心肺复苏时,需将宝宝平放在坚硬的平面上,解开衣物,用食指和中指按压宝宝胸骨中下段。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厚度的1/3,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120次。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用嘴轻轻覆盖宝宝的口鼻,缓慢吹气,看到胸廓轻微起伏即可,避免过度吹气。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或宝宝恢复自主呼吸。
关注特殊情况
早产儿和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发生呛奶的风险更高,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喂完奶后保持竖抱姿势30分钟以上。腭裂患儿需使用专用奶嘴,喂养时速度放缓,避免乳汁从鼻腔溢出引发呛咳。
呛奶后,即使宝宝恢复正常,也需观察24小时。若宝宝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症状,可能提示吸入性肺炎,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对于婴儿呛奶,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降低90%的呛奶风险,而熟练掌握急救技巧,则能在关键时刻为宝宝的生命安全筑牢防线。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