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妇幼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干预
走进自闭症儿童的内心世界
儿童性早熟千万别大意
婴儿呛奶的预防和急救
护理“小习惯” 影响“大健康”
子宫肌瘤的病因及治疗
1
11 1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干预
 

□叶媛

    当代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抑郁症宛如一片阴霾,悄然笼罩着青少年的青春岁月,对无数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更容易出现非典型症状。除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外,还常常表现为烦躁易怒、冲动行为增多。部分患者会以身体不适为主要表现,例如头痛、腹痛等。这种“情绪问题躯体化”的特征,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身体疾病,从而延误治疗。

    与成人抑郁症相比,青少年患者的情绪波动更为显著,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情绪变化。同时,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更为强烈,常常伴有自卑、自责心理,甚至出现自伤念头或行为。

    家长和教师应当关注青少年的异常行为信号。若发现孩子连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对原本热衷的活动丧失兴趣,精力明显衰退,或者出现睡眠节律紊乱等情况,就需要警惕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此外,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社交退缩、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评价过低等现象,也是识别抑郁症的重要线索。

    当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或明确表达出自杀念头时,必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家庭如何进行早期干预

    建立沟通桥梁

    当察觉到孩子出现抑郁迹象时,家长要先营造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挑选孩子情绪较为平稳的时机,用“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不太开心”这类非评判性的语言开启对话,避免使用否定性话语。

    在沟通过程中,要保持倾听的姿态,不要急于打断孩子,也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你愿意和我讲讲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倘若孩子暂时不愿意交流,家长可以通过便签留言等方式开启话题。同时,要明确表达自己支持的边界,比如“无论何时,我都会在这里听你倾诉”,以此传递支持与信任,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调整家庭互动模式

    反思家庭环境里可能存在的压力源,如过度严苛的学业要求、父母间的冲突、家庭成员长期分离等情况,然后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地讨论家庭矛盾,减少使用指责式的沟通方式,转而使用“我担心你”“我们一起想办法”等支持性的语言。

    建立家庭共同活动时间,例如每晚半小时的交流沟通、周末一起进行户外运动等,通过共同的体验来增强情感联系。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给予适当的自主空间,避免过度管控。

    紧急情况应对

    若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或表达出自杀意念,家长需保持冷静,立即移除刀具、药物、绳索等危险物品,检查并锁好窗户。进行24小时看护,避免让孩子独处。及时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或联系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生,告知医生具体症状及持续时间。若孩子处于急性危机状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拖延。

    居家康复护理要点

    日常生活规律重建

    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固定起床与就寝时间是关键。即使在周末或假期,也应尽量保持一致性,避免因作息混乱影响生物钟。理想的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干扰。睡觉前可以使用温水泡脚10分钟~15分钟、听舒缓的轻音乐,有助于孩子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制订每日活动计划,包含学习时间、休闲活动、家务劳动等,避免孩子过度沉迷网络或长时间卧床。活动安排应遵循“从小目标开始”原则,例如先设定15分钟的专注阅读,完成后给予肯定,再逐步将时间延长至30分钟或更久。每完成一项任务后,在计划表上打钩,让孩子直观地感受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情绪管理技巧

    教导孩子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例如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多次重复该方法能够快速缓解焦虑情绪。

    准备一个“情绪记录本”,让孩子记录每天的心情变化、引发情绪的事件以及对应的处理方式,这有助于孩子发现自身情绪的规律以及潜在问题。

    引导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演奏乐器、手工制作等,并将这些兴趣爱好作为情绪宣泄的途径。对于喜爱写作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写“感恩日记”,每天记录3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以此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

    总体而言,青少年抑郁症并非无药可救,而是能够进行干预和疏导的心灵挑战。家长务必要牢记,理解与陪伴是最有效的“良药”,专业干预是最为可靠的“后盾”。

    (作者供职于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