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李振华治疗肾系疾病验方
归脾汤治疗青少年偏头痛
多发性动脉炎治疗体会
《易筋经》功法之“青龙探爪”
1
11 1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归脾汤治疗青少年偏头痛
 


□张志

偏头痛作为青少年原发性头痛的常见类型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效率,还会影响身心健康。中医将其归属于“内伤头痛”“头风”范畴。归脾汤作为经典方剂,对于改善青少年心脾两虚型偏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机理探讨:青少年偏头痛多因为学习压力大,在考试期间或月经来潮前后发作。头痛多位于两侧或前额,常伴随明显的恶心、眩晕,学习压力大或睡眠不足时症状容易加重。头痛过后,患者常自感疲倦乏力、面色少华。青少年正处于“心肝常有余,脾肾常不足”的生理阶段,加之学业繁重、过度思虑,容易导致心神耗损。饮食方面,若存在挑食少食的情况,会导致营养不足,进而使脾胃受损。心脾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运行乏力,头部失于濡养,脑髓空虚,不荣则痛。此证常见心悸健忘、面色无华、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容易疲乏、月经量少等伴随症状。
归脾汤出自南宋医学家严用和的《济生方》,后经明代医学家薛己加入当归、远志加以补充。方中人参(或党参)、白术为君药,以补气健脾,共奏补脾固本之功;黄芪、当归、龙眼肉为臣药,以益气养血、安神宁心;茯神、远志、酸枣仁为佐药,以宁心、安神、除烦;少许木香为佐制药,使全方补而不滞;使药为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补脾益胃、益气生血。全方调补心脾以助气血生化,滋养精血以充养清窍,宁心益智以使神安,不荣之痛遂得缓解。
临证加减:若患者疼痛较重,加川芎以载药上行,加延胡索止痛以治其标;若疼痛日久不愈,加全蝎、蜈蚣,通络止痛;若经期易发作,加柴胡、丹参,疏肝调经、活血通络;若伴随头懵,加薄荷、蔓荆子,清利头目;若伴随失眠、记忆力下降,加柏子仁、合欢皮,增强安神解郁之力;若伴随恶心呕吐,加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若伴随纳呆,加神曲、山楂消食和胃。
病案一
2024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为女性,16岁,学生,以“左侧太阳穴处疼痛2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在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太阳穴疼痛,有搏动感,疼痛剧烈时伴随呕吐感,外界声音嘈杂时疼痛感加重,服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物或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刻诊:患者睡眠尚可、多梦,月经量较少,无心烦急躁,饮食不佳,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质淡白、苔滑,脉细弱。
中医诊断:头痛病。
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脑窍失养)。
治则:补益心脾、缓急止痛。
方药:党参12克,麸炒白术15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远志15克,木香6克,龙眼肉12克,川芎12克,白芷30克,丹参30克,麦芽21克,山楂21克,柏子仁30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24年11月23日二诊: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仅在外界声音嘈杂时发作,做梦较前减少,饮食有所改善,大小便正常,偶有口干口苦。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15克,黄芩12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笔者嘱咐患者要调畅情志,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024年12月2日三诊:患者头痛暂未发作,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口干、口苦亦痊愈,继服7剂,以善后。
按语:患者处于青春期,学习压力较大,思考问题较多,思则气结,日久造成脾虚,故出现饮食不佳等症状。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不足,造成心神失养,故患者出现多梦、时有心悸等症状。气血不足以上荣,进而造成脑髓失养,不荣则痛。一诊中,笔者运用归脾汤(加减),因酸枣仁较为昂贵,故用柏子仁代替,既可安神解郁,又可润肠通便;加麦芽、山楂,消食开胃,充养气血生化之源;川芎、白芷,载药上行头目,兼以止痛;丹参,活血化瘀促进新血生成,上达头目。二诊时,患者病情虽有好转,但发病日久、思虑过度,造成少阳经输布不利,故加柴胡、黄芩以通利少阳。
病案二
2025年3月14日初诊:患者为女性,14岁,学生,以“两侧颞部及前额疼痛1个月,加重1周”为主诉就诊。患者1个月前因升学压力较大,出现前额及两侧颞部隐隐疼痛,近一周疼痛发作频繁,每次持续2小时~3小时。患者的母亲有偏头痛病史15年。
刻诊:体型偏瘦,月经量较少,头懵乏力,时有心悸,心烦急躁,且难以自控,纳呆,大小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质淡白、苔略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头痛病。
中医证型:心脾两虚兼肝气郁结。
治则:补益心脾、疏肝理气。
方药:党参12克,麸炒白术15克,黄芪40克,当归15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远志15克,木香9克,龙眼肉12克,川芎12克,白芷30克,延胡索12克,合欢皮12克,醋香附10克,山楂21克,蔓荆子12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25年3月20日二诊:患者头痛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仅在下午发作,暂无心悸、头懵乏力,心烦急躁均较前好转,饮食尚可。上方去掉山楂,其他药材不变。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025年3月29日三诊:患者头痛未再发作,心情尚可(一些负面情绪能自行调整),其余症状痊愈。笔者给予患者归脾丸、逍遥丸以善后,预防症状复发。
按语:宋代医学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患者处于升学阶段,思虑过度损伤脾土,故出现纳呆、乏力。脾居中央,以灌四旁。该患者脾土受损,且正处于“二七天癸至”阶段,气血耗散,不足以灌溉四旁,肝失所养、气机失调,故出现心烦急躁;心失所养,故出现心悸;心血不足以上输于脑,则头痛伴随头懵。一诊时,笔者给予患者归脾汤(去掉酸枣仁),加川芎、延胡索,载药上行头目以止痛;加白芷,入阳明经以改善前额疼痛;加合欢皮、醋香附,解郁安神兼疏肝;加木香、山楂,消食和胃兼醒脾;加蔓荆子,清利头目以止懵。二诊时,患者饮食得到改善,故去掉山楂,守原方继续治疗。三诊时,患者症状皆消,遂给予归脾丸合逍遥丸,补益心脾兼疏肝。
 (作者供职于泌阳县第三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