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莉
提到结核病,不少人会联想到历史上的“痨病”,但是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它并未彻底消失。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仍有上千万新发病例,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事实上,结核病是可防可控的呼吸道传染病,掌握科学防护方法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下面,笔者分享5个日常防护要点。 要点一:切断传播路径,避免在密闭的空间长时间停留。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含菌飞沫排入空气,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该病菌。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公交车、地铁等)感染风险较高,建议减少停留时间。医疗卫生机构的呼吸科门诊等高风险区域,普通人群应避免不必要的逗留,如果必须就医需要进入时,全程要规范佩戴口罩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 要点二:科学佩戴口罩,筑牢呼吸道屏障。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正确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结核分枝杆菌。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接触患者或进入高风险环境,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口罩、N95口罩,防护更有效。肺结核患者也应主动佩戴口罩,尤其近距离接触时,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保护他人。 要点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病菌滋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感染风险。首先,要勤洗手(咳嗽、打喷嚏后,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搓揉不少于15秒,也可以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进行消毒。其次,注意咳嗽礼仪。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口鼻或用手肘遮挡,避免飞沫扩散,用过的纸巾立即扔进有盖垃圾桶以防二次污染。另外,避免随地吐痰,结核患者痰液含大量结核分枝杆菌,当痰液干燥后会随尘埃进行传播,增加患病风险。如果要吐痰,应吐在纸巾上并包好后进行焚烧,或放进专用消毒垃圾桶。 要点四:增强自身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致病与自身免疫力密切相关,免疫力较强者可能会清除病菌,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病。因此,增强免疫力非常重要。合理膳食是增强体质的基础,应保证饮食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奶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同时,患者要戒烟限酒,吸烟能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免疫力,酒精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都会增加感染病菌的风险。规律作息必不可少,长期熬夜会降低免疫力,建议每天7小时~8小时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3次~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要点五:关注身体预警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结核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关注预警信号并及时就医是预防病菌扩散的关键。肺结核常见症状包括:持续咳嗽、咯痰超过2周,痰中带血或咯血,午后低热(37.3摄氏度~38摄氏度),夜间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咳嗽、咯痰超过2周,应及时到结核病专科门诊或呼吸科进行就诊,采取胸部X线、痰涂片等检查,可以进行早期诊断。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在接触后3个月、6个月各检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中老年结核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