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与预防 |
|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随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腹泻定义为排便次数增多(每天超过3次),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健康威胁较大,能够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病因 病原体分类 病毒:诺如病毒是成年人及学龄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因,秋冬季节高发;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婴幼儿,好发于秋季,二者均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进入肠道后会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引发腹泻。此外,腺病毒、星状病毒等也会导致感染性腹泻。 细菌:大肠杆菌(ETEC)可产生肠毒素,引发分泌性腹泻,是旅行者腹泻的常见病原;志贺菌(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导致黏液脓血便,即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如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等)污染食物(尤其是肉类、蛋类)后致病;用未彻底煮熟的禽肉,易感染空肠弯曲菌;霍乱弧菌感染引发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产生的霍乱毒素可引发水样腹泻。 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后,滋养体侵袭肠壁,形成溃疡,粪便呈果酱样;蓝氏贾第鞭毛虫寄生于小肠,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儿童、旅行者易感染;隐孢子虫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中易引发慢性、持续性腹泻。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方式,包括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生食、未煮熟的食物);也可以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后经手-口途径进行传播;一部分病毒(如诺如病毒)还可以经气溶胶进行传播,增加了集体单位(如学校、幼儿园)内传播的风险。 临床特点 症状表现 腹泻与粪便性状:病毒感染多为水样便,次数较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多次(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中,ETEC感染以大量水样便为主,志贺菌、沙门菌等感染常出现黏液脓血便;寄生虫感染粪便性状多样(如阿米巴原虫感染为果酱样便,贾第虫感染可伴有脂肪泻)。 全身症状:病毒感染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乏力、恶心、呕吐,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后呕吐较突出;细菌感染发热常比较明显,志贺菌感染患者可高热,伴里急后重;寄生虫感染发热相对轻,可伴腹痛、消瘦等慢性表现。 脱水表现:频繁腹泻、呕吐容易导致脱水。轻度脱水,可见口渴、尿少、皮肤弹性稍差;中度脱水,可见眼窝凹陷、精神萎靡;重度脱水,则出现休克表现,如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 病程特点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程多在2周以内,若病程超过2周,需要考虑慢性感染性腹泻的可能(如隐孢子虫感染在免疫低下者中容易转为慢性,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未彻底治疗也可能迁延不愈)。 诊断思路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腹泻的起病情况(急骤或缓慢)、病程时长;粪便的次数、性状、量及伴随症状(如腹痛部位、性质,发热程度等);近期饮食史(有无不洁饮食、旅行中的饮食情况);接触史(是否接触腹泻患者、去过集体发病场所);既往病史(如是否患艾滋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比如,旅行者出现腹泻,需要高度怀疑ETEC等感染;幼儿园内集体发病,诺如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体格检查 重点评估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判断脱水程度;检查腹部压痛部位、有无反跳痛及肠鸣音情况,细菌感染性腹泻常伴左下腹或全腹压痛,肠鸣音亢进。同时,注意有无皮疹(如玫瑰疹)、关节病变(一些感染性腹泻可伴有反应性关节炎)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在血常规检查中,细菌感染多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白细胞可正常或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多提示肠道炎症(如志贺菌感染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无白细胞增多常为分泌性腹泻(如病毒感染、ETEC感染)。 病原学检查 病毒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粪便中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核酸,快速且灵敏。 细菌培养:对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志贺菌、沙门菌、ETEC等病原体,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但是培养周期较长(一般2天~4天)。 寄生虫检测:生理盐水涂片找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贾第虫包囊;抗酸染色找隐孢子虫卵囊等,新鲜粪便标本及时送检可以提升检出率。 鉴别诊断 需要与非感染性腹泻进行鉴别,如食饵性腹泻(因饮食不当,粪便无病原体,调整饮食便可缓解)、过敏性腹泻(有过敏原接触史,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药物性腹泻(有用药史,停药后症状改善)、炎症性肠病(慢性病程,伴黏液脓血便、腹痛,结肠镜及病理可以进行鉴别)等。 治疗方法 补液治疗 补液是感染性腹泻治疗的关键,目的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 口服补液盐:轻度、中度脱水及无脱水但是腹泻频繁者,首选口服补液盐(ORS),按脱水程度补充,一般每次腹泻后补充100毫升~200毫升,少量多次服用。 静脉补液:重度脱水、休克或无法口服者,立即静脉输注等渗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等,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同时注意补钾、纠正酸碱失衡。 饮食调整 急性腹泻期,可以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汤、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食物;严重呕吐者,可以短暂禁食(一般4小时~6小时),但是不禁水,待呕吐缓解后逐渐恢复饮食。 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病程多呈自限性。 细菌感染:根据病原体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如志贺菌感染,常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沙门菌感染,轻症可以不用抗生素,重症选三代头孢或氟喹诺酮类;霍乱弧菌感染,及时应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同时需要严格隔离。 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感染用甲硝唑(杀灭滋养体)联合巴龙霉素(清除包囊);贾第虫感染选甲硝唑、呋喃唑酮;隐孢子虫感染,免疫功能正常者多自限,免疫低下者可用硝唑尼特。 对症治疗 止泻:蒙脱石散可以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黏膜,成年人每次3克,每天3次;洛哌丁胺可以减少肠蠕动,但是严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性腹泻(如痢疾),以免毒素吸收加重病情。 止痛:腹痛明显者,给予山莨菪碱等解痉药物,缓解肠道痉挛。 微生态调节: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抑制有害菌生长,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 预防措施 1.加强水源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严格食品卫生监管,规范食品加工、流通环节,防止食物被污染;对公共场所(如学校、食堂)定期消毒,疫情发生时及时隔离患者、处理污染物。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避免接触腹泻患者,接触后及时消毒。 3.婴幼儿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轮状病毒腹泻;疫区人员、旅行者可以接种霍乱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