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痛风的临床表现 |
|
□宋青青
深夜被脚趾灼烧般的剧痛惊醒,发现关节红肿发热、触碰即痛,甚至无法忍受床单的轻微摩擦——这种突如其来的痛苦,可能是痛风发出的警报。这种与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的疾病,正悄然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 痛风的典型表现 痛风的典型表现为突发性与特征性并存,其发作的核心特征是急性单关节炎,70%以上的患者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根部)。痛风呈现“自限性”特点:突发剧痛,常在深夜或凌晨发作,2小时~4小时达到疼痛峰值,如同关节被撕裂或刀割;受累关节皮肤发红、肿胀,局部温度升高,触痛明显,即红肿热痛;未治疗者7天~14天可以自行缓解,但是会反复发作;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累及踝、膝、腕等关节,形成多关节痛风,出现转移倾向。 痛风本质:尿酸结晶的“定时炸弹” 痛风的核心病理机制是高尿酸血症。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溶解度,尿酸盐结晶便会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这些针状结晶会触发免疫系统攻击,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炎症反应。 尿酸升高有三大原因:一是尿酸生成过多,即摄入高嘌呤食物(如红肉、海鲜等)或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如遗传因素等);二是尿酸排泄减少,因肾功能不全、药物影响(如利尿剂等)或代谢综合征导致排泄障碍;三是混合因素,既存在尿酸生成增加,又伴有尿酸排泄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高尿酸血症都会引发痛风,约1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而痛风患者必然存在高尿酸血症。 如何科学应对痛风 急性期处理(48小时内) 药物镇痛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等),中度及重度疼痛患者可以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局部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15分钟~20分钟,可以减轻肿胀(切勿热敷);抬高患肢,避免负重行走,使用支具固定关节;还要严格忌口,避免摄入含酒精、高嘌呤的食物,保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 缓解期管理 降尿酸治疗,即尿酸持续>480微摩尔/升(有痛风石者>420微摩尔/升),需要使用药物降尿酸,常用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或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 生活方式干预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浓肉汤的摄入量,适量摄入低脂乳制品、蔬菜;BMI(身体质量指数)控制在18.5~23.9;坚持每周进行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等),避免剧烈运动;同时,每3个月~6个月检测一次血尿酸、肝肾功能,评估治疗效果。 常见误区 误区一:不痛就不用治疗。 实际上,痛风石形成后可能破坏关节结构,导致永久性畸形,即使无症状,高尿酸也在持续损害肾脏、心血管等器官。 误区二:单纯忌口就能治愈。 人体尿酸仅20%来自饮食,80%由自身代谢产生,严格低嘌呤饮食最多使血尿酸下降90微摩尔/升,多数患者需要药物干预。 误区三:降尿酸越快越好。 尿酸骤降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降尿酸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同时配合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溶晶痛。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