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钻木取火:燧人氏商丘点燃文明之光
清热解暑话绿豆
扁鹊三兄弟与医道
桃子:滋补养人的天然美食
合理饮食 健康养护心血管
1
11 1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钻木取火:燧人氏商丘点燃文明之光
 

□卜俊成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与我国“三皇五帝”时代的神话传说相呼应。那段历史虽然缺乏确凿的文字记载,但是在传说与古籍中留下珍贵印记。关于“三皇”的具体所指,不同时期的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人对远古先民的敬仰与追思。汉代著作《春秋运斗枢》明确指出:“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也。”而西汉伏生在其著作《尚书大传》中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三皇”分别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其中燧人氏被尊为天皇,伏羲氏为人皇,神农氏为地皇。
    远古时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对自然认知懵懂。虽然能在火山爆发、雷电中见火,但是不知利用,饮食皆为生食,捕捉的野兽也生吞活剥,这种茹毛饮血的方式危害身体健康,导致疾病频发。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既反映了远古人类的困境,也明确是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终结了茹毛饮血的历史,为华夏文明点燃曙光,故其被尊为燧皇、“火祖”。
    古人生吃食物容易患病的情况,并非只是传说,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陆续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其主要的经济形态为渔猎采集,距今已有7800年~9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一处极为重要的史前遗址。
    考古人员对该遗址墓葬出土的个体进行研究时发现,71例个体残存有牙齿,其中50例发现明显的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70.42%,涵盖龋齿、牙周病等多种疾病,充分说明了生食对远古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而对贾湖遗址墓葬腹土的古寄生物研究结果显示,存在多种肠道内寄生虫。蛔虫病和鞭虫病的感染与环境卫生相关,感染会损伤肠黏膜,说明当时人类未有效管理居住地的环境卫生。因遗址有大量家猪残骸,推测贾湖人感染的绦虫病可能是猪带绦虫病;吸虫通过未加工的淡水螺蚌等传播,表明先民饮水以自然河流为主,增加了患病风险。
    人工取火是人类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发明。火的出现,让人类从动物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火的应用,让人类能够焚林而猎,开始主动地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食物来源。
    食物的丰富使人类的肉体有机结构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大脑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基础。同时,火的应用影响中医药发展,是中医灸法等疗法的起源,更促成中医药汤剂发展,助力药物功效发挥。
    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地,据史料记载,在古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当时,人们吃生食,易生病,虽然知道熟食对身体有益,但是自然火稀少且易灭,难以保留。燧明国中有燧木(又称火树),枝干屈盘,覆盖万顷,云雾缭绕。当地有种似鹗的鸟,啄击燧木会发光。一位圣人受此启发,折枝钻木取火,人们遂推举其为王,即燧人氏。
    北宋官修的四大类书之一《太平御览·卷八·六九》中记载:“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这表明燧人氏发明取火之法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实践探索。同时,《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墟也;陈,太皞之墟也;郑,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这里的“大辰”即大火星,而宋国的国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这就从天文地理的角度说明,燧人氏观察辰星的位置理应在宋国商丘,也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境内。
    2006年4月,中国首届火文化研讨会在商丘市睢阳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经过探讨和研究,最终达成共识:燧皇陵在商丘,商丘是古黎丘,是燧人氏作为天皇时,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其管辖的区域广泛,涉及今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西北部地区。
    另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燧人氏活动的区域非常广阔,从西北到中原的广大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其中,雷泽就是他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周礼》注中提到:“雷泽在成阳。”《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舜耕历山,渔雷泽”的记载。《汉书·地理志》则明确记载:“济阳郡成阳县,雷泽在西北。”属于古雷泽地区的今山东鄄城、菏泽一带,与当时燧人氏作为天皇时的中心都邑商丘睢阳比邻,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燧人氏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据传,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商丘睢阳地区。清代《归德府志》中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该墓位于今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燧皇陵的始建时间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现存的墓冢呈方锥形,规模宏大,见证着后人对燧人氏的敬仰之情。
    此外,商丘的阏伯也与火关系密切,他是黄帝第四代孙,帝喾之子,曾辅佐大禹治水。传说帝喾让其任商地“火正”,他尽职尽责保存火种,死后被奉为火神,后人在其存火土台上建火神台(阏伯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与燧皇陵毗邻,相距200米,考古发现最早始建于汉代,是商丘火文化的重要象征。
    总之,人工取火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转折点。它改变饮食结构,促进生理发育,让人类大脑更发达;在医学领域为中医发展奠定基础,催生多种疗法,促成中药汤剂出现,保障中华民族健康繁衍,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