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强
初诊:李某,女性,50岁左右,开会时出现心慌、胸闷、心下满,呃逆,自觉气不足,有濒死感,舌苔白滑,舌质淡红暗,心律不齐,双手寸脉沉弱。 辨证:心脾阳虚,饮停心下,导致胃气上逆,脾气不升,肝胃携浊阴占据阳位。 治则:祛除停饮、降肝胃上逆。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吴茱萸汤。茯苓30克,桂枝2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6克,吴茱萸9克,半夏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30克,川芎10克,蜈蚣2条,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党参15克,生姜5片,大枣3枚。共5剂。水煎,每天1剂半,分3次服用。 3天后,患者心慌、胸闷、心下满明显好转,活动后气不上承,寸脉沉弱,舌质淡暗、苔水滑,予以大剂黄芪大补中气,干姜、桂枝等温通阳气。 方药:黄芪90克,当归15克,桂枝15克,干姜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山药3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红花10克,五灵脂15克。共3剂。水煎,每天1剂。 二诊:患者服药3剂后,乏力、气不上承的症状明显好转,睡眠差,腰酸。效不更方,继续以上方为主进行加减。 方药:炙甘草6克,桃仁、红花各10克,当归、桂枝、干姜、茯苓、党参、炒白术、五灵脂各15克,炒枣仁20克,生龙骨、杜仲、生牡蛎各30克,黄芪90克。共5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患者基本康复,唯余畏寒(背部尤甚),但是双手寸脉仍沉细弱,知其宗气仍不足;继续予以大剂量黄芪峻补中气,加鹿角胶填补督脉,半夏、茯苓、党参健脾燥湿,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方药:炙甘草6克,鹿角胶12克,桃仁、红花各10克,炒白术、五灵脂、党参、当归、桂枝、干姜各15克,半夏、茯苓各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黄芪90克。 方义分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记载:“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因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心下满,舌苔白滑,笔者知其心下有饮邪,水饮阻滞中焦,肝胃浊阴上泛,故呃逆、头晕;清气不升而自觉气不足,上焦气不上承,故双手寸脉沉弱,阳气不能温煦心脉故心律不齐;气血不足而瘀滞,故舌质淡暗。故以苓桂术甘汤加吴茱萸、半夏、生姜,温散心下寒饮,降肝胃浊阴;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蜈蚣,活血通络;党参合炒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补气;生龙骨、牡蛎,收敛心神。二诊时,浊阴上泛症状消失,余大气下陷症状伴心肺阳虚,故以清末医学家张锡纯的回阳升陷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重用黄芪,以升下陷之大气;干姜、桂枝,温通心阳;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及山药,健脾促运,复生化之源。患者症状好转后,唯余背部恶寒,此乃督脉不利,故最后加鹿角胶,以补督脉。 感悟:治疑难杂症时一定要注意中焦,只有中焦通畅才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然后再图补益,否则愈补愈滞,则更难解。就像一条坑坑洼洼的道路,得先把路上的杂物清除,再进行修补。如果直接将修补材料置于路上,则修补的材料反倒更加堵塞道路,且废物不易拉走。人体也是这样,补要补得其所。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