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晓翠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判断病变性质的首选方法。这是一种先进的介入操作技术。在超声实时监控下,医生用穿刺针抽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为疾病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精准定位,直达病灶 传统穿刺活检依赖医生的经验盲穿,常因定位偏差导致取样失败。超声成像可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在实时动态监测下,穿刺针可避开危险区域,直达病变最具代表性的部位,如肿瘤的边缘活性区,而非中心坏死组织,确保获取的样本具有诊断价值。这种精准性在微小病灶(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结节)或位置较深的器官(肝脏、胰腺等)的检查中尤为关键,显著降低了漏诊率。 微创安全,兼顾诊断与生活质量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仅需局部麻醉,使用直径0.7毫米~2毫米的穿刺针完成操作,创口小到无须缝合。相比手术活检等有创检查,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伤,适合高龄、体弱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例如,对疑似前列腺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避免开刀风险;对肺部外周小结节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患者无须承受气管镜检查的痛苦。 实时动态,适用于复杂的临床场景 超声成像可实时追踪穿刺针的路径,及时调整角度和深度,适用于移动性强的器官(如呼吸影响下的肺部、肠道)或位置多变的病灶。在活检的过程中,医生能即时观察针尖是否到达目标区域,避免因器官移位导致取样误差。此外,超声设备便携性强,可在床边、手术室等多种场景使用,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断支持。 病理诊断的可靠依据 在现代医学中,病理诊断是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穿刺活检获取的组织样本是病理分析的直接材料。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基因测序分析突变类型等,医生能明确是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病变,甚至确定肿瘤的分型和分期。这些信息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例如,若乳腺肿块经穿刺被确诊为良性纤维瘤,可选择观察;若被确诊为乳腺癌,则需医生尽快制定手术、化疗等综合方案。 技术细节与操作规范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操作需遵循严格的技术规范。首先,医生会根据超声图像选择最佳的穿刺路径,避开大血管、神经和重要器官。其次,在穿刺的过程中,医生会实时调整针尖的位置,确保准确到达目标区域。最后,抽取的组织样本会被立即固定并送至病理科进行分析。整个过程通常在30分钟内完成。患者无须住院,观察1小时~2小时即可回家。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例如,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穿刺的准确性。此外,人工智能辅助的超声图像分析,有望减少人为误差,提高诊断效率。未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妇幼保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