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晓娟 通讯员韩少坤)大气道梗阻,生死常在分秒之间。近日,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内镜中心主任王振静带领团队,携手麻醉科、胸外科等多学科专家,为一名罕见大气道副神经节瘤患者实施手术,顺利切除这一深埋在气管中的“定时炸弹”。 日前,28岁的王先生总是失眠,半夜易醒,但没有咳嗽、胸痛等明显症状。他来到河南省胸科医院进行检查。胸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在他的气管下段,临近生命气息分流的“十字路口”(隆突),隐藏着一个约18毫米×17毫米×28毫米的不规则巨大结节,几乎完全堵塞了呼吸要道。门诊医务人员当即以“气管肿瘤”将王先生收治入院。 入院后,王振静为患者进一步行气管镜探查,结果令人心惊:气管中下段被结节样新生物近乎完全堵塞,留给呼吸的通道仅剩一丝缝隙。更严峻的是,肿瘤下缘紧贴隆突,这个掌管双肺气流分配的“关键枢纽”一旦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王振静团队先在气管镜下为患者进行肿瘤病检,病理诊断揭晓了谜底——副神经节瘤。据了解,这是一种极其罕见、富含血管、随时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的气管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如同深埋在气管中的“定时炸弹”。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王振静团队迅速确定治疗方案。在硬质支气管镜建立的安全通道下,麻醉团队实施了精准的全身麻醉与通气管理;随后,王振静团队又灵活运用高频电圈套器巧妙圈套肿瘤主体并逐块电切,再以活检钳和冷冻探针细致清理残余。对于富含血管的肿瘤基底,使用氩气刀有效凝固止血。胸外科团队全程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大出血或气道崩塌等危机。最终,在多学科的护航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王先生恢复良好,困扰他的“定时炸弹”被彻底排除,呼吸重归顺畅。 王振静介绍,气管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本就稀少,如此巨大且完全阻塞管腔、位置紧贴隆突的病例更是罕见。在此次手术中,硬质支气管镜的应用是核心技术,它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操作通道、稳固的支撑和可靠的呼吸保障;高频电切、冷冻等多种内镜介入技术都成为化解极高手术风险、保障患者安全的决定性力量。
|